宋云翔
摘 要:教材解读是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深度解读教材,数学教学才能显现应有的生命活力。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教师必须读出教材的“隐藏点”“结构点”“思想点”“延展点”。唯其如此,才能让教学更丰厚、更有序、更灵动、更深远。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材解读 空间
教材是课程最重要的文本载体,凝聚着专家的“生命·实践”智慧。在解读教材过程中,既要着眼于教材,从教材出发,又不囿于教材,为教材所束缚。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解读教材,拓展教材的空间,让教材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效,显现出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打开学生的视域。
一、读出教材“隐藏点”,让教学更丰厚
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导致数学的整体知识在数学教材中只能以“点”的形式存在,许多教材的编写意图、目的都隐藏在教材的只言片语之中。在进行教材解读时,教师要在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展现数学知识的诞生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主题图、主题对话、主问题等,透过纸面、字面、图面、题面的表层,由表及里,深入探究教材中的图片、文字中内隐的有效信息,并运用适切化的方式将内隐信息外显化,引导学生通过发掘、洞察,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如此,学生的数学学习才充满张力、活力。
例如教学《认识厘米》,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导入是以主题图的方式展开的:量一量课桌有多长?第一幅主题图是“课桌大约有7拃长”;第二幅主题图是“课桌大约有5个铅笔盒长”;第三幅主题图是“课桌大约有4本数学书长”。从图上看,教材仿佛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然而仅仅是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吗?实际上这里是设置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什么测量同样的桌子,得到测量结果却不同?显然,由于测量工具的差异,使得测量结果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此,学生产生了统一计量单位的心理需求。这里,教师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厘清教材的编写目的、思路线索等。在教材解读中,只有读出“隐藏点”,才能让教学更加丰厚、丰盈。
二、读出教材“结构点”,让教学更有序
有机的数学整体性知识遍及数学教材的各个角落,看起来教材的知识点是分散在教材之中的。但实际上,这些知识点是有着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的,在教材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师在进行教材解读时,要前呼后应,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只有这样,教师的数学教学才能步入到“结构化”“系统化”的层面,进而构筑起数学知识结构,完成知识点到立体知识块的建构。
例如对“分数”教学的解读,教师就必须准确把握各个学段的教学要求,避免教学的缺位或者越位。如教材第5册,主要是学习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直观认识几分之一或者几分之几的分数;教材第6册主要学习将“几个物体组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通过操作、画图,认识对应的几分之一或者几分之几;教材第10册,系统学习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可见,教材中对分数意义学习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每一阶段都承上启下,从具体直观到抽象概括,逐步完成分数的意义建构。当学生深刻认识分数后,教材安排学生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等内容的学习。在研读教材中,教师唯有眼中有结构、心中有学生,才能准确地领会教材中的教学要求,从而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如此,学生所学习到的就不是知识的碎片,而是知识的有机整体。
三、读出教材的“思想点”,让教学更灵动
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是显性的、感知可触摸的,但是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与文化却是不可见的。如何将“不可见的思想”可视化?为此,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展开深度解读,只有读出教材知识背后的“思想点”“方法点”“文化点”“精神点”,才能展开深度的数学教学。知识是教学的明线,思想方法、文化精神则是教学的暗线。如何让教材中思想方法、文化精神这条暗线“显山露水”?通过研读教材、发掘内涵、相机渗透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本路径。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比如对应思想、转化思想、假设思想、类比思想、集合思想、极限思想等。相比较而言,“极限思想”更为抽象,难以捉摸。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从低年级到中年级再到高年级的整个数学教材中,却蕴藏着大量的极限思想的教学内容、素材,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却极容易忽视。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有这样的习题:拿一张纸,可以折成多少个大小不同的角?学习《角的度量》中有“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在学习《因数和倍数》中有“倍数的个数”“与一个分数相等但表达形式不同的分数”“两个分数之间的分数”“圆转化长方形的过程”;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中有“[1/2]+[1/4]+[1/8]+……=1”等;在学习《圆柱的体积》中“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的过程”等。有了对极限思想所承载的数学知识的理性认知,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学想象力,把握极限思想的“生成点”“生长点”和“生发点”,让学生感受、体验、感悟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所指出的,“数学思想是一种智慧,是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四、读出教材的“延展点”,让教学更深远
解读教材不仅要把握数学教学的源点、重点、难点,还要把握教学的“远点”。对于教材字里行间的深意,教师要细细揣摩、慢慢领会。对教材进行延展性解读,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服务于教学的“实需”,体现学科的“实质”,让教学“延之有度”“延之有据”“延之有理”。依托“课标”精神,放眼“课程”视野,深度把握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功能。只有这样,教材解读才不会狭隘、片面、肤浅,而具有一种课程深度与儿童深度。
例如解读教材第10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材例题是:[1/2]+[1/4]+[1/8]+[1/16],“练一练”习题是:[1/2]+[1/4]+[1/8]+[1/16][1/32]+[1/64]+[11/28]。显然,习题是对例题的拓展和延伸。但这种具体化的延伸不是如纸面上、字面上的简单,延伸是教材的一种暗示和提示。显然,教材的习题拓展不仅仅是在原有例题基础上简单地增加两项,而是要求教师对“以形表数”“以形解数”“数形结合”有一个深刻的把握。有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让学生画一个正方形表示单位“1”,然后依次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也只是依据直觉,甚至“依葫芦画瓢”,形成了“死的套路”“死的模式”——“用‘1-[1/2n]”。认真领会、揣摩、体会教材的深意,可以对教材進行“延展性”解读:(1)每一个分数怎样在图上表示?(2)后一个分数与前一个分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3)从整体上看,“分数和”在图中怎样表示?(4)如果第一个分数是[1/3]、[1/4]、[1/5],……那么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分数分别是什么?可以怎样求和?(5)通过这样的数形结合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解读不再囿于教材之一隅,而是充分拓展了教材的空间,赋予了教材应有的教学功能。
教材是课标精神的体现,充分发掘教材的功能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只有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旨趣,才能最大化实现教材的实践价值和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1]荀步章.问题解决:有指导地再创造[J].贵州教育,2017(01).
[2]曾玉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考[J].教育革新.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