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2018-11-07 11:42白晓亮陈义李晓光宋广聚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科技竞赛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白晓亮 陈义 李晓光 宋广聚

【摘要】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是学生进行探索、求真、实践、创新、创造乃至创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学院在搭建科技竞赛平台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科技竞赛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课题项目】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X20153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14-02

创新教育是整个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当前,我院正处于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阶段,学院将以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创新性人才为使命,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需求的技术型教育为导向,加快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为本区域培养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既注重理论学习,又强化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锻炼动手能力、提升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以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载体。这种培养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好的学术环境,改变学生被动地吸取知识,重理论轻实践、团队协作能力差的现状,缓解人才结构和社会需求不合理等矛盾。大学生科技竞赛打破了以往的过分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推动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我们近年来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必要性

创新应用能力是我国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也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国家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是在学校的组织下,依靠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的科技学术活动。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能调动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動性,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能很好地验证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实践动手创新的很好机会,同时也将会大大推动实践创新教育的发展和检验其教育的成果。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学生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助于培训大学生自强不息,严谨求实的作风,有助于锤炼大学生勇于攀登、百折不挠的心理素质;它为大学生营造了创新的氛围,提供了创新的舞台,建立了激励创新的机制。

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堂教学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实现了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给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外科技活动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升华,它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教学相长。课外科技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科技教育活动,它以科技知识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技爱好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课外科技活动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科技竞赛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和学校的社会竞争力。

二、合理设计,构建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平台

1.完善制度建设,为课外科技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学院应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理顺关系,保证稳定的资金投入。完善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和学分计算体系;完善教师、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奖励机制和考评标准,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实践的活动,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必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去实现自己梦想的热情。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计划中要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为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应该在实践教学中加大创新设计实践的比重,把学生推到实验的主体位置,在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题目、仪器设备、实验步骤,独立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实验教师只为学生提供实验资料,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给学生提供解答实验问题的思路。

3.加强实验室场地建设,为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实验室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基地,是学科建设、科研活动的坚实基础,是学校整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宽松的实验环境、加上老师的专门辅导,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进而涌现创新成果。实验室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将一些实验室建设成为开放型实验室,推行开放式实践教学,在实验室空闲时间,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二是可以建设专门的实验室作为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是一个综合的实训中心,给学生提供计算机、常用的仪器设备、制作工具以及作品展示区。工程训练中心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能力、打开他们进入现代技术实践之门起到良好的作用。

4.指导教师是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重要保障条件。要有效提高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必须选拔和培养一批理论知识雄厚、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教师,组成竞赛指导小组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提供强有力的指导。指导老师不但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研究思路指导和启发学生,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尤其在竞赛中面对学生出现的畏难心理,指导老师的耐心劝导和积极鼓励会坚定学生完成比赛的信念。因此,指导老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循序渐进的引导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5.应用实践型课程建设。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非常强的理论和动手能力,鉴于学时有限,和理论课配套的实验课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应该开设更具有项目化的实践课程。以我院工程训练营为例,我们开设了《电子线路基本技能训练》、《单片机应用技术与项目实践》、《stm32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模块化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实践》、《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实践》及《机械基础》等多门实践课程。课程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手段,以项目驱动为核心,旨在通过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科技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开展实践项目训练,培育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课程内容为一系列的实践项目,指导教师进行部分理论知识的讲解,提出项目设计要求与验收标准,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各实践项目的设计制作,并完成设计报告的撰写,经考查合格后将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6.加强校企合作,经常培训邀请资深老师和企业工程师到校进行讲座和座谈,给学生带来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经验。还应当通过与公司企业合作,借助其先进完备的生产实验设备开展实习、实训等,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

三、结束语

学院通过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搭建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平台,健全科技竞赛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多年来,我院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毕昇杯”电子创新大赛,学院电子设计大赛等多层次的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几年的努力与探索,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李盛辉.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在独立学院中实践创新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104.

[2]王业社等.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实践教学,2013(10):187-189.

[3]薛美云,赵晓安,陈德生. 工科院校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2002(4):60-62.

猜你喜欢
科技竞赛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独立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