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薪 李军靠
【摘要】记诵教学法适用于当下儿童国学的学习。记诵教学法要取得理想效果必须做到: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儿童国学兴趣,设法调动儿童内部机制;选取适宜儿童学习的国学内容和方法;儿童国学记诵可不求甚解,明白大意即可;避免“儿童本位论”,给予儿童必要的引导。
【关键词】儿童国学 记诵教学法 机械记忆 儿童本位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02-02
近年来,儿童国学教育盛行,各学校和培训机构读经、吟诗等教学形式方兴未艾。虽然关于儿童国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层出不穷,但由中国传统教学演变而来的记诵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仍是主要方法之一。记诵教学法最基本理念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先不需深度理解知识内容,儿童在教师的示范下反复朗读并背诵所学内容,待以后随着学习者知识和阅历的增加逐渐理解,从而达到深度“懂”的境界。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对记诵教学法目标定位不同、解读角度不同、运用方法不同导致儿童国学学习效果不理想。那么,记诵教学法如何适应当下儿童国学教学?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显然有利于记诵教学法在儿童国学教学中能更加科学有效地运用。
一、为儿童国学记诵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
“从个体整体学习和有序学习发展意义上讲,……自由性表征学习的起点和支点”。[1]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自主学习的起点和支点,在儿童教学中更为明显。传统教学模式下,森严的师徒等级制度和枯燥的教学氛围不利于儿童自由学习。儿童由低级情感主导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儿童性格大多内向敏感且不喜欢陌生环境。儿童学习初期,首先要营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儿童放松身心;其次教师要注意授课方法的艺术性,应以儿童喜欢的故事导入学习,或以儿童感兴趣的动画引入学习,亦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音乐展开学习。儿童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能敞开心扉接受,集中精神记忆,从而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自由学习。当然,学习环境的自由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绝对自由,学习者也并非无原则的无拘无束,在教学过程中,制度化的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師适宜的训导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学习便失去了应有的导向性。
二、提高儿童国学兴趣,设法调动内部动机
1.提高儿童学习国学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国学兴趣和人文素养,并在学习国学过程中丰富儿童内心世界,陶冶情操促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目前而言,许多培训机构在培养兴趣习惯和考查学习结果方面本末倒置,在实际教学中过度关注儿童学到了什么,即获得知识的数量,而忽视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即学习兴趣是否强烈、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好要合乎其愿、内外统一、发自内心”。[2]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精神支柱,决定了学习者未来的学习深度和精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儿童国学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先由教师传输知识的“知之”逐渐转变为以兴趣为主导的“好之”,进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乐之”。
2.适当激发儿童学习欲望,注重儿童个体差异性
“好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我没想要教,而他们却学会了”。[3]儿童与成人一样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潜能,儿童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与自身生命相关的体验和欢愉,才能在此基础上配合教育者及时的正强化以获得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更好地激发学习欲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过渡激发儿童学习欲望可能出现“厌学”情绪。因为厌学的根本原因是儿童处于“非学”即不是真正身心合一的学习状态——表象上儿童都在学习,但实际上学习者的思考和认知方式、心智、情绪等未与知识紧密联系。“厌学”的实质并非是厌恶学习,而是厌恶与学习者“最近发展区”需求无甚关联的学习任务。网上有篇“学校未必一定是快乐的”的文章,以中国古代“头悬梁,锥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名言警句强调学习过程的艰辛。必须指出的是,学习需要付出恒久的努力和毅力,就这一点而言此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学习过程中肯定存在苦学之意,但是痛苦肯定不是学习的本源,学习不一定是快乐的,但也未必是痛苦的。大多数的“苦学”最后往往偏离了学习的本真意义,最后走向了机械、僵化的“死学”,这种学习才是可怕的,因此说,“苦学”本身就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社会上部分儿童国学培训机构功利性和指向性太强。在儿童学习国学初期不能准确理解儿童个体差异。在授课过程中量化教学目标,加大学习量、延长学习时间,使儿童在初学阶段压力沉重,导致在兴趣形成期出现反感甚至抵触,置于与学习初衷背道而驰。在评价儿童学习结果时要偏重个体纵向对比,弱化集体横向对比,慎用同一标准量化考核。儿童国学教学评价的应然取向必然是:让每位儿童多和“昨天”的自己相比,使每位儿童都能学有所获并感到进步的喜悦。
三、选取适宜儿童学习的国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天命,非所宜教小儿,教小儿只说义理大概,只眼前事。或以洒扫应对之类做段子,亦可”。[4] 在选取儿童教学内容时要有的放矢,选择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典籍。例如唐诗《村居》、启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等脍炙人口的名作。
教学方法上区别于成人教学方式。首先,讲解内容要深入浅出,多读浅解,还要运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使其心领神会。其次,儿童知识积累量少,理解能力有限,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依靠老师单纯讲解使儿童了解学习内容,还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自然等方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儿童在听课过程中身临其境,在自然情境中参与学习。再次,“吟诵对于记忆及理解都有帮助,是学习汉语行之有效的方法”。[5]中国汉字依据“观物取象”创造,其音义相联性、文字稳定性及其承载的意义也相对稳定。在记诵教学中,教师要依字行腔、依韵行调、平仄起伏地范读,在范读中将语义情感融入到语言环境中以制造中文语感,以便让儿童凝神聚意、大声朗读、用心体会,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儿童记忆效果。
四、儿童国学记诵可不求甚解,明白大意即可
皮亚杰教授的同化和顺应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完成。同化即将外界的知识结构整合到现有图式中,顺应即同化后的图式受到它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并创造新的同化结构,此时的同化属于“质”发生改变后的同化,上升为更深层次的认知。王明阳提出学习有“记得”“晓得”“明得”三个层次。儿童国学的学习只需达到“记得”阶段,为以后“晓得”和“明得”做好知识储备即可。在运用记诵教学法时,我们要准确理解 “懂”的内涵,不能将“懂”与“全懂”混为一谈,将“懂”绝对化为彻底会意,实际上,儿童浅显的理解也是一種“懂”。学习深度如张潮所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6]唐诗宋词中很多作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儿童基于自身经验是无法深度理解作者的内含与本意的。例如,刘禹锡《乌衣巷》是一首怀古诗,该诗借助乌衣巷之野草丛生、荒凉落寞对比昔年东晋时王、谢家族门庭显赫,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世兴衰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对于儿童没有必要剖析如此深刻,只需要讲解“野草”“夕阳”“王谢”的基本意思,简要理解大概内容即可,但是必须要求儿童熟读并记诵,待儿童长大后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多和知识层次的加深后去自行领悟作者的情感和寓意。
五、避免“儿童本位论”,给予儿童必要的引导
“儿童本位论”观点认为:学习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学习内容和方法必须服务于儿童的能力、兴趣、需求等,杜绝儿童不感兴趣的内容。这一理论本身有其狭隘性。“儿童必须或多或少地听命于他们的长者,而不能使他们自己成为自己利益的保护人。在教育中权威在某中程度上是无可避免的,施教者必须找到按自由精神来行使权威的途径”。在记诵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儿童的心智发展和格性,但是不能认为略带强制性的记诵教学就是对儿童的摧残,只要儿童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都要摒弃,如此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就会漫无目的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在解读“儿童本位论”时要理性把握“度”的准则。
国学文化需要从儿童阶段开始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已经证明记诵教学法有助于儿童记忆知识。教育者在运用记诵法时要把握“熟读浅懂”的教学原则,具体是指:凭借儿童机械记忆力强的优势,在教师范读及浅解下熟读并记诵,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利用适宜儿童的“语言”讲解学习内容,使其大体理解字面意思即可,总体上让儿童多读不厌,多思浅解。
参考文献:
[1]靖国平.论学习的本质属性及其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7(3):12.
[2]郭弋,赛宾斯.快乐教育思想的一座丰碑[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5):23.
[3]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4]朱熹.小学[M].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71.
[5]张潮.幽梦影[M].北京:中华书局,2008:53.
[6]罗素.自由之路(下)[M].许峰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50.
作者简介:
杨薪(1987-),男,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李军靠(1968-),男,陕西武功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