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敏娜 于伟
近期有媒体发文称,自测骨量除了观察每年身高是否缩水3厘米,还可以这么做:背靠墙站立,后脑勺若距离墙壁达3厘米以上,代表骨量正在流失,已导致了脊椎变扁,后脑勺若距离墙壁超过6厘米,预示可能出现压迫性骨折,应及早就医。
对此,浙江省中医院骨科季卫锋副主任医师表示,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说,这个自测方法适用于大部分中老年人群,因为骨量流失,脊柱椎体压缩,背就无法挺直,后脑勺与墙距离就会越拉越远。但不适用于以下几类人群,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天生畸形驼背者、因结核病留有后遗症的患者等。”他还表示,相比较自测骨量,预防骨质疏松更为关键。
季卫锋曾收治了一名胆结石患者。患者女性,60岁出头,人有点瘦,因胆结石入院治疗,最后却转到了骨科,因为患胆结石的原因跟她盲目补钙壮骨有关。
据资料显示,人在30~35岁骨量达到高峰,之后以每年0.5%~1%的速率流失,女性停经后骨量流失速度达2%~3%。这位患者在之前一次体检中被告知骨量储备不行,需要补钙壮骨,从此她便用上了各种食补壮骨的方法:喝牛奶、熬骨汤、吃钙片……只要能想得到的方法,她全部用上了。可一段时间后,她却因为胆结石进了医院。
季卫锋说,即便是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患者,抗骨质疏松也不是简简单单的补钙就可以了。患者除了进行骨密度检查以外,还需要做骨代谢测试,这是因为虽然骨量在流失,可同时新骨也在生成。对于老年男性这类骨量低代谢人群,要“开源”,通过促骨形成药物来帮助患者“长新骨”。对于已绝经的女性这类骨量高代谢人群,“节流”则比“开源”更重要,需要配合抗骨吸收药物来阻止骨量进一步流失。
而这位胆结石患者盲目地、不正确地补钙,不仅没有补充骨量,反而带来了胆结石问题。
骨质疏松是一种涉及到全身骨骼系统长期、持续地丢失骨量所形成的疾病,预防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病应该从年轻时就开始做起。若年轻时不注意,骨质疏松问题也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其中,饮食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因素。
季卫锋说,刺激性饮料也会带来骨量流失的问题,他曾接诊过多位因为爱喝刺激性饮料导致骨质疏松的患者。“有位28岁的小伙子,开了个淘宝店,白天睡觉,晚上在淘宝上做买卖,常年不见太阳,渴了就喝汽水类饮料。有次难得跟女友见面,一拥抱,肋骨断了。之前还有位40岁出头的酒店服务员,是咖啡吧的一名员工,平时不喝水,只喝咖啡。参加单位组织的游玩活动时扭到了脚,来医院一拍片子,粉碎性骨折。她的骨骼很脆弱,就跟鸡蛋壳一样,一捏就碎。”
另外,季卫锋还曾参与过一项研究,发现浓茶也会带来骨质疏松问题,尤其发酵过的茶叶,绿茶相对较好。他甚至还碰到过因为喜欢喝袋泡茶而最终得了氟骨病的患者。虽说这项研究是基于大量摄入浓茶的基础,但对老年人来说,喝浓茶仍是不健康的,应该改变喝浓茶的习惯。
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6%,老年女性更是高达60%~70%。那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呢?
季卫锋说,首先,年轻时要储存好骨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喝刺激性饮料,多运动,其次,女性绝经后、男性50岁后要及时做检查,了解自己的骨量储备及流失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补充或防止流失。
“可以在家自测骨量,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关注身高,若身高每年缩水3厘米,则说明骨量在减少,要引起重视。背贴墙站立,测后脑勺到墙壁距离的方法也适合大部分老年人。当然,到医院做骨密度检查是最准确的黄金标准。”
季卫锋也提醒,一旦确诊了患有骨质疏松症,除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单纯地进行补钙并无多大意义,而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