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推拿治疗脾胃气虚型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2018-11-07 08:25胡少华钱海良傅关儒石锦梅秦宗富魏昆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胃动素胃泌素功能性

胡少华, 钱海良, 傅关儒, 石锦梅, 秦宗富, 魏昆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除外器质性,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一组综合症状[1]。目前虽无精确统计,但在成人中以消化不良为主诉的就占据消化门诊的50%以上,在我国也有学者行相关统计,在苏州市沧浪区对6~13岁少年儿童12 923人及济南市7~18岁青少年5 131人进行小样本调查显示,当地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患病率达到8%及23.28%[2-3]。该疾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4],部分患儿表现为食纳差、消瘦,反复腹痛,严重影响儿童及家长的生活质量[5]。目前运用西药的方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包括助消化药、促胃动力药、抑酸药及消化酶等,但疗效均不令人满意[6]。近几年来,我科应用穴位贴敷联合推拿治疗该疾病,并与常规西药治疗相对比,旨在探讨其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和治疗方法。并且进一步拓展了中医药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新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铜陵市中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7]。出现消化不良至少每周1次,且长达2月余,同时符合以下3个条件:(1)反复、持续发作的上腹部痛或不适感,如嗳气、饱胀、上腹痛或者恶心、呕吐;(2)症状的发作与缓解和排便与否无关;(3)排除器质性疾病或炎症、内分泌紊乱导致的消化不良症状的证据。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2010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8]相关标准执行:脘腹部痞满、胀痛;纳差、易饱;嗳气;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有齿痕。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6~14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接受治疗15 d之内服用过任何胃肠促动力药;(2)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合并基础疾病、免疫缺陷等;(3)合并有其他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病者,如功能性腹痛、胃食管反流病等;(4)3 d内发生的其他系统感染;(5)有皮肤疾病。

1.5 治疗方法

1.5.1 观察组 (1)穴位贴敷:给以肉桂、苏梗、吴茱萸、枳壳、厚朴、清半夏各10 g,冰片3 g研成末,每次用药时,取混合药粉3 g加入凡士林制成约1 cm大小药饼,用碘伏棉签消毒中脘、神阙穴位皮肤,然后将药饼分别敷于其上,用医用透气胶贴固定,每日贴敷不少于12 h,每日1次;(2)推拿: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可选取补脾土、补胃经、推三关、逆运内八卦、点中脘、足三里,顺时针摩腹、揉脐,搓摩胁肋。肝气郁结、脾胃气虚可加点按气海、关元及振腹。湿热滞胃可加天枢。

1.5.2 对照组 口服多潘立酮(西安杨森,批号:160531791)0.3 mg/(kg·次),每日3次,饭前30 min口服。

1.5.3 疗程 两组治疗均5 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1 d,再继续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5项主要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胃纳减少、嗳气等症状缓解程度,分为0、Ⅰ、Ⅱ、Ⅲ级,症状积分分别为:0分:无症状;3分:症状偶尔发生,但不影响日常生活;5分:症状经常发生,同时可影响部分的生活;7分:症状持续、明显,并严重影响生活。(2)实验室检测指标:治疗前及治疗疗程结束后均空腹抽取2 mL血,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胃泌素、胃动素。

1.7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2个月之内无复发;(2)显效:症状减轻或改善在2级以上,疗效指数在70%~90%;(3)好转:症状减轻或改善在1级以上,疗效指数在30%~69%;(4)无效:症状无改善,疗效指数<30%[1]。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468,P=0.035<0.05。

表2结果表明,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有1例因皮肤过敏剔除。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

组别n胃纳减少治疗前治疗后嗳气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604.76±0.722.05±1.71a4.97±0.522.22±0.83a观察组594.74±0.981.15±1.08ab4.87±0.631.07±0.62ab

注:与治疗前比较,at=9.428,13.332,7.118,10.617,11.258,20.93,19.178,14.898,20.065,19.257,P<0.05;与对照组比较,bt=3.904,2.498,2.249,3.425,9.619,P<0.05。

表3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变化 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t=12.236,15.276,9.839,13.097,P<0.05;与对照组比较,bt=6.367,5.969,P<0.05。

表4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儿血胃泌素及胃动素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胃泌素及胃动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归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吐酸”“嘈杂”等范畴。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为脾胃升降失司有关,《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的“脏寒生满病”,张仲景曾于《伤寒论》中提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若心下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也。”提示感受外邪,遁入内里,滞于肠胃;或伤寒初期,医之早下,正虚邪陷,气机失运发为痞满。本病病位在胃,多与肝、脾两处脏器有关,情志不畅和饮食积滞贯穿于整个发病的过程,故脾虚气滞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上的主要因素[9-10]。对于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中医药一般药性持久,且副作用较低[11]。目前对于中医外治法,不仅仅是从上述理论上,更是从电生理[12]及分子水平上[13-14]证实了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同时免除患儿服药困难的影响,且无痛感,使家长能够欣然接受。

穴位贴敷疗法是把药物研成细末,用赋形剂制成软膏、丸、饼剂,再直接贴敷于患处穴位,用从而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疗法。穴位贴敷疗法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疾病,其中因其无痛、无创,故在治疗儿童脾胃系疾病[15]上应用广泛。小儿推拿则是推拿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历史悠远,其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进行指导,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为基石,通过按摩等手法通过在体表穴位进行相应治疗,通过调整内脏及血流功能,扶正祛邪,达到预防和治疗儿科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本研究以“阴阳平衡、脾升胃降”的理念[16]采用穴位贴敷联合推拿治疗脾胃气虚型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儿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胃纳减少及嗳气等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本研究对脾胃气虚证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在客观指标上选用胃泌素[17]及胃动素[18]作为参考依据,这两者均是重要的胃肠激素,胃泌素分泌增加主要由食物扩张胃窦部的物理刺激及其分解食物的化学刺激。而胃动素主要可加快胃的排空和小肠的蠕动。由此,我们得出胃泌素、胃动素分泌增强或减弱,均提示了胃动力的水平。因此胃泌素及胃动素可以作为评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客观指标。在本研究中,两组患儿在治疗后血胃泌素及胃动素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观察组胃泌素及胃动素的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再次说明穴位贴敷联合推拿治疗较口服多潘立酮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联合推拿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症状,同时可升高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在临床治疗中,既能提高临床疗效,又能提高用药的依从性。故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起到较好的反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胃动素胃泌素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如何通过胃泌素G17检查结果判断疾病
脑干出血后胃泌素升高导致应激性溃疡的相关研究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胃泌素-17 无创检测胃部疾病
降逆理气汤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慢性肾衰竭与血浆胃泌素胃动素的相关性分析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
针刺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