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平, 刘花艳, 侯小芬, 肖政辉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儿科输液室中的患者具有情绪易怒、焦躁、不配合的特点,这对输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输液高峰时间段的患儿数量较多,血管比较难找,穿刺所需时间长,加之患儿输液时间较长,实际的输液工作会受到影响[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软件开始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全面提升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2]。为了深入了解信息化建设在儿科输液中应用的价值,我院将信息化建设应用在儿科输液室中,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儿科输液室护理全面信息化建设期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儿科输液室接受诊治的18 773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0 000例,女8 773例;年龄0~14岁,平均(5.05±0.54)岁。将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本院实施常规信息化建设期间,在本院儿科输液室接受诊治的18 05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 000例,女8 052例;年龄0~14岁,平均(5.08±0.49)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输液室常规信息化管理方式,包括人工站队进行登记输液,护士人工喊号输液、手动清除输液座位号等流程。(1)登记输液:患儿家属在人工窗口或者自助机缴费,在药房取药单后,排队取输液序号,接待护士手抄医嘱后,手写输液序号交给家长,同时留下患儿的病历本并进行编号。(2)护士叫号输液:药师根据护士的手抄医嘱分拣药物,传送制配置中心配药。护士核对药物后,按照编写在病历本上的序号,通过扩音器进行人工叫号。(3)护士人工核对患儿的信息,不定时清理空床位号。输液换组需要人工呼叫护士,护士凭输液卡核对输液信息;患儿拔针后,护士不定时清理空床位号,交至登记的护士。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全面信息化输液管理方法。我院的护理信息化起始于2010年,2016年4月医院在原有信息化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输液自助取号系统,让护理信息化应用于输液室的每个环节,具体流程如下:(1)登记输液:患儿家属通过多种途径缴费(比如微信、支付宝、扫码、自助机、人工收费窗口)成功后,家长在输液室自助取号机刷诊疗卡,耗时1~2 s完成取输液序号,输液序号凭条上显示患儿的基本信息、座位号、输液序号、等候人数、等候时间、注意事项。家长在取输液序号的同时,护士站的电脑自动打印输液瓶贴,自动分配输液卡座[3]。(2)扫描条形码,电脑自动呼叫输液序号:患儿家属缴费成功后,药房自动打印药品清单,药师按输液瓶贴分拣药物,传送至静配中心配药。护士核对成品药物,通过扫描输液凭贴上的条形码进行电脑叫号,同时输液大厅液晶显示屏上会显示该患儿的输液序号、姓名以及穿刺房间号。(3)输液全过程使用PDA扫码:穿刺室、输液室全面实施PDA扫码。扫描条码核对换药/拔针,自动消除座位信息,保证输液期间卡座的应用率。(4)输液室应用呼叫铃:在每一个输液座位都设有独立的输液杆,同时配备独立的呼叫铃,患者(或家属)具有任何要求或者问题,可以按铃求助,护士站发出音乐提醒,提示铃响座位号。
1.3 评价指标
1.3.1 高峰时间段输液达成率 在输液高峰时间段,输液等候时间≤30 min的患儿数量为达成数量,达成率用分数表示,分子定义:输液等候时间≤30 min人数,分母定义:已进行输液登记的等候人员,其目标值:100%。
1.3.2 平均输液等候时间 输液等候时间的计算是从登记班接单输入电脑所登记的时间到进行第一组液体穿刺的时间。我院输液室设定输液高峰时间段的等候时间为≤30 min。在输液室高峰时间段(11:00~11:59、12:00~12:59、13:00~13:59、16:00~16:59、17:00~18:00)共5 h的登记输液患儿中,每个时间段随机抽取10名患儿进行资料收集,每天共50名患儿。输液等候时间的计算是从登记班接单输入电脑所登记的时间到进行第一组液体穿刺的时间,计算出平均等候时间。享受绿色通道的患儿(危重患儿)不在此监控方案中。
1.3.3 输液满意率 我院委托长沙华夏经纬市场调查有限公司进行第三方满意度调查,调查表共14个条目,其中有对“输液登记处护士的满意度”“输液等候时间的满意度”“等候秩序的满意度”“科室综合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总体评价”进行调查,每个条目从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进行评分。满意表示评分在95~100分,较满意表示评分在90~94分,一般表示评分在80~89分,不满意表示评分在60~79分,很不满意表示评分在60分以下。比较满意表明患者输液护理评分在80~100分,不满意则表示患者评分低于80分。
2.1 两组患儿高峰时间段输液达成率比较 观察组高峰时间段输液达成率为97.48%(18 300/18 773),显著高于对照组56.17%(10 139/18 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931.945,P<0.05)。
2.2 两组患儿输液平均等候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等候时间为(24.96±5.02)min,显著低于对照组(59.58±10.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58,P<0.05)。
2.3 两组输液总满意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输液总满意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2 466.458,P<0.05。
表1结果表明,观察组输液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儿科输液室高峰时间段输液达成率高于对照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表明护理全面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儿科输液室高峰时间段输液达成率,原因可能是护理全面信息化建设的方式下,能够自动扫描打印输液标签,分配座椅[5]。传输带传送配液室加药,掌上电脑条码核对,屏幕呼叫患者[6]。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儿科输液室的工作质量,护士不再用手抄医嘱,杜绝了转抄医嘱带来的护理差错,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服务患者[7-10]。同时,护士长在工作中对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实行弹性排班,避免因护士疲劳发生用药错误[11]。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输液平均等候时间少于对照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2]。表明护理全面信息化建设可以减少患儿输液平均等候时间,原因可能是实施护理全面信息化建设后,家长可以自助取号,输液瓶贴自动打印,大大减少了人工排队取号所耗费的时间,并且原本需要护士人工操作的(比如手工排号、手工转抄医嘱等)项目被机器所代替,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减少在登记输液的护士、维持秩序的护士等,间接增加了上班护士的人数,以满足儿科输液室的工作需求[13]。输液室的座位(床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实施全面信息化建设后,PDA自动释放座位(床位)显示在电脑上,电脑自动取数,节约等候时间。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输液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4]。表明护理全面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儿科输液室患儿输液满意度,原因可能是护理全面信息化建设的方式下,儿科输液室各项工作能够更加有序,在合理的护理人员安排下,满足各项工作要求,更加规范、快速的为患儿提供输液治疗服务。护理全面信息化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儿科输液室的工作效率,改善患儿就诊的环境,转变传统的取号输液服务模式,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融入到输液工作中[15-16]。
护理部建立安全网络环境下的医院护理管理新模式,优化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流程,对护理不良事件造成的伤害程度进行分级,按分级由不同层面的护理管理者进行追踪。实现护理管理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在春夏与秋冬季节交换的时间段,输液患儿数量显著增加,信息化建设将制度落实到可监控状态中,确保患者用药和治疗的安全[17],其护理其应用价值也会显得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护理全面信息化建设在儿科输液室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高峰时段输液达成率,减少患儿的输液等候时间,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提升护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18],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建议在儿科输液室中推广应用,提升医疗服务工作的效率与工作的质量。同时,我院通过配置电视设备等,为行动不便的患儿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免费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健康小册子,包含输液期间饮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输液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等等,实施健康教育指导[19-20],从而达到优质护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