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利
摘要:就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而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而阅读教学的开展更多的是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当前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针对语文阅读深度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来进行的,众所周知,对于阅读教学质量的体现往往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及学习过后展现出来的,深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乐趣,可以促进学生沉浸式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本身的兴趣激发,更能够满足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需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借此来加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深度体验
阅读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目前不少初中语文课堂仍停留在视觉与听觉刺激阶段,语文课堂陷入浅薄与零碎化状态,也让中学生错失语文素养发展的黄金期。因此深度阅读呼之而出,可以引领学生走向高品质语文课堂,使其与作者深度互动,实现学生学识修养提升、思维拔节,并为学生可持续阅读奠定基础。因此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重视深入阅读所带来的教育教学上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借助深度阅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整体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借助阅读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将阅读教学跟写作教学作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量大重点部分来展开,既是对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满足当前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一、沉入语言,走向深度阅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是作者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载体。只有引导学生沉入语言,才能实现深度阅读。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特点,设置多样化的语言体验活动。比如,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或采用练笔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揣摩、感悟,品味内容的精妙,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语言体验活动,引领学生沉入语言。首先,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盼春”部分,注意体会两个“盼望着”及“着”“了”,揣摩盼望着叠用的效果,以及词尾“着”“了”的表达效果。其次,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三段,揣摩作者对春之情感,感受三个比喻的妙处。最后,借鑒最后三段的造句法,运用比喻的修辞绘出事物特征,并寓情于景。多样化的朗读,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感悟作者表达的急切心情及词尾语气词的运用所带来的亲切感;角色朗读使学生感受语言辞藻之美,以及比喻修辞在细绘事物、表现景物特征、传递情感方面的妙用;读写结合,使阅读更加深入。
二、捕捉生成,演绎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意味着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促使学生学会分析、批判事物,发展思考力和增强判断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文本意义的生成者和创造者。敢于质疑。这样便能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对事件、人物、文章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由此,演绎出语文深度阅读的过程。
三、巧用冲突,引发深度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认知的独特性往往会造成思维冲突,从而容易产生困惑,使学生在困顿中焦灼、挣扎。这也为引发深度阅读创造了机会,作为教师要巧用思维冲突,成为学生语文阅读的“挑事者”,从而引发学生思辨意识,在与自我、文本、学生、教师等多元化的互动中,向阅读更深处漫溯。如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在我国古代传说中牛郎织女是富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然而在这首诗歌中,他们却过着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这就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诗人这样改造的独特构思,借以表达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折射诗人对社会黑暗与压迫的不满,在认知冲突解决的过程中,诗歌的主题思想也渐渐浮出水面。
四、沉浸角色,实现深度体验
体验是深化认识、浸入文本的有效路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沉浸角色,使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进行角色置换,不单单从读者的角度浸入文本,也将学生置于文本角色的地位进行体验,从而使学生进入文本之境,不断变换思考的角度,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全面的认识,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深入,获得深度体验。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作为“我”陷入了两难选择困境中,为了深化学生对“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理解,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置换,假如文中的“我”是自己,不假思索就依从儿子,母亲的心理是怎样的。通过角色置换,让学生体验到“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生也在角色沉浸中获得新的体验,课堂品质无形中也得到提升。
五、总结
总之,如果将语文阅读比作一次旅行,那么深度阅读就是引领学生不断走向胜景的有效路径,引领学生不断向文本内核深入,不仅进入文本之境,而且能够从美景中获得体验,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互动,从而构建高品质的语文阅读课,学生的阅读品位与审美也在深度阅读中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