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2018-11-06 12:16程佳宏叶钟泰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重建术菌斑角化

程佳宏 叶钟泰

作者单位:518101 广东深圳,宝安人民医院口腔科

种植后患者附着龈狭窄或缺失的发生概率较高。通常情况下,正常的附着龈会保护牙周组织,预防龈上菌斑滞留,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及美观进行维护,并能保持龈缘稳定性,有效清除口腔残留菌斑,且能缓冲口腔黏膜肌肉纤维生物力,防止出现种植体周围组织损伤。而一旦患者出现种植体附着龈缺失症状,会导致有效角化黏膜宽度降低,且能致使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症反应加重,增加菌斑积累量,影响牙周组织健康[1]。这就需要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加强附着龈重建,以恢复牙龈健康。本研究为深入探讨附着龈重建术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04例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科收治的接受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患者,共纳入病例数为104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均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进行调查。且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8~64岁,平均(37.5±6.0)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29~65岁,平均(37.8±6.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牙龈缝合术:常规消毒,局麻,将一切口做于牙种植区相应位置,剥离骨膜及黏膜,上愈合基台,随后进行常规牙龈缝合。

研究组实施附着龈重建:常规消毒,局麻,将一梯形切口做于牙种植区正中偏鄂侧或舌侧相应位置,对龈乳头部分进行保留,剥离黏膜瓣,保留骨膜正常形态。随后剥离骨膜上方肌肉纤维层,移动黏膜瓣到前庭沟方向,有效复位角化黏膜根,使其位于相应邻牙正常的黏膜联合根部位,上愈合基台。随后采用可吸收线缝合附着龈底部,直至骨膜位置。缝合近远中相关附加切口,对龈瓣颈缘进行修整,确保龈缘与邻牙龈缘协调。术后2周,制取印模。术后1个月,修复上部烤瓷。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附着龈宽度变化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探诊深度、改良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有效角化黏膜宽度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附着龈宽度对比 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附着龈宽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术后3个月附着龈宽度对比[n(%)]

表2 两组术后6个月附着龈宽度对比[n(%)]

2.2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术后6个月,两组探诊深度、改良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有效角化黏膜宽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相关指标的对比(±s)

表3 两组相关指标的对比(±s)

斑指数 出血指数 有效角化黏膜宽度(mm)对照组 52 1.8±0.2 0.7±0.2 0.8±0.1 2.1±0.4研究组 52 1.4±0.2 0.5±0.1 0.6±0.2 2.6±0.3 χ2 7.616 6.450 10.198 7.211 P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探诊深度(mm)改良菌

3 讨论

附着龈重建术是口腔种植手术的常用辅助手术,主要是在种植位点重建患者部分游离龈沟及牙槽黏膜,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附着龈重建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安全性高等特点,术中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创伤,且能减少二次手术风险。但是,附着龈重建术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如种植体及周围组织极易因菌斑形成及发展,导致出现较多疾病。有研究认为,附着龈重建术成功治疗的关键,是对附着点位置进行准确把握,积极改善附着龈与邻牙牙槽之间的协调性[2]。此外,还有研究提出,在附着龈重建术操作过程中,需要精度研磨及加工手术基台,适当重建种植体龈缘外部形态及附着点,确保弧形龈缘将种植体基台牢牢环抱,以改善种植修复效果[3]。

有研究发现,附着龈重建术的黏膜退缩率较低,能促使增生黏膜稳定存在,且能对黏膜退缩进行预防[4]。考虑到同天然牙对比,种植牙在颈部结构上差异较大,故常规手术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的附着能力往往较差,极易增加患者种植体周围易感性。但是,总的来说,相较于牙槽黏膜,种植体周围角膜黏膜的保护性仍较为显著。本研究中,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有效角化黏膜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5]。由此可知,在口腔种植修复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附着龈重建效果理想,具有较强稳定性,且种植体与相邻牙齿协调性良好,应用价值高。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附着龈宽度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6]。凸显出附着龈重建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应用的有效性,能改善修复后牙龈稳定性。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应用附着龈重建术,能有效消除种植体周围相应黏膜的炎症情况,减少菌斑积累,控制牙槽骨吸收,促使牙周组织尽快恢复健康状态[7]。本研究中,术后6个月,两组探诊深度、改良菌斑指数、出血指数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8]。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实施附着龈重建后,能对牙龈缘与种植体密合度进行改善,有效保护种植体周围牙槽黏膜,改善口腔清洁度,控制牙菌斑滋生,减少种植体周围炎症的发生。此外,为深入改善患者牙周组织健康,还需要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按时刷牙,坚持正确刷牙,定时进行牙齿检查和修复。

本研究局限之处在于所选样本数较少,容易给研究结果带来较大误差。需要今后采取积极措施,加大研究样本量,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深入分析口腔种植修复中附着龈重建术的应用价值、优缺点、注意事项、术后护理等。

综上所述,在口腔种植修复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附着龈重建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重建术菌斑角化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气囊止血带在幼儿上肢矫形手术中的规范化使用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龈下菌斑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
保留外耳道后壁上鼓室软骨重建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临床分析
关节镜下Inlay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