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向
摘 要 英语一直是我国学生的重要科目,也是很多中国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科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是作为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和体现,而且积极参与语言学习的同学比其他同学更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与积极参与课堂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消极对待课堂。
关键词 英语专业 课堂沉默 学习焦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20
Abstract English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Chinese studen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many Chinese students find difficult.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lassroom not only as the most basic requirements and manifestations of students, but als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anguage learning, students can get better learning results than other students. In stark contrast to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classroom is the negative treatment of the classroom.
Keywords English professional; silence of classroom; learning anxiety
近年来,课堂沉默受到更多英语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因为课堂沉默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包括很多因素。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课堂沉默状态进行探讨分析是确保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1 课堂沉默的定义和类别
对于课堂沉默的定义一直以来有许多种观点。1965年,Phillips创造了“沉默”这个词,并把这个词引入交际领域。他认为沉默指的是那些在一系列情景中存在交际困难的人。Bruneau(1973)认为:沉默之于言语就像白纸之于输出。在Bruneau看来,沉默是一种形式,没有言语且不承载任何意义和功能。 根据Saville Troike(1982)有关交际行为分类的研究表明,“沉默是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从广义上来说他们是教学活动中交际的主体。狭义上的沉默现象——即“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对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关联、不参与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另外,根据发生的原因和本质区别,课堂沉默可以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
1.1 积极课堂沉默
对于课堂内容的思考是课堂活动中常见的思维活动,由于集中精力的于思考所呈现的沉默,我们称之为积极课堂沉默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学生思维活动的系列的典型呈现是对课堂知识进行接收→分析→归纳→运用的过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积极沉默,这种沉默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有很大的好处。其表现形式多为两种:一种为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而呈现的出来暂时静止状态;还有一种表现为学生用心倾听课堂教学的内容或者观察其他课堂参与者的反应而做出的沉思状态。
1.2 消极课堂沉默
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一种非常不利课堂顺利进行的现象,那就是学生对正在进行的课堂活动表现得毫无兴趣,思想极不集中。这是消极沉默的典型特征。因为消极课堂沉默产生的原因不同,所以消极课堂沉默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为长期习惯和氛围,有些参与者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所进行的内容得不到参与者的积极响应,无法或者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少数人的舞台,缺少生机和活力;另一类是从表象上看,师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配合良好,但是仔细观察过存在几个特定同学反复发言,穿插于课堂的整个环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余学生表现冷静甚至冷淡,完全没有参与课堂的行动甚至意识,更像看别人表演的观众。
2 造成课堂沉默的个人原因分析
2.1 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通过学习规定的考试以便拿到证书或者找到好工作是80%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有56%的学生将英语看成交流工具,70%的学生则认为学英语是因为英语是必需课程。许多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动机鼓励。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个体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注重的是内心活动的奖励即活动成功,表现为学生未来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是为知识。与之相反,外在动机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比如,现实的学习活动中有许多家长和老师会学习个体的良好表现进行不断的肯定和表扬。从本质看,内在动机是学生自我内心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下产生的自发行动,所有不经强度大而且时间持续久,属于自愿行为因素。外在动机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被迫性,因为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多。学习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个体的主客观因素都对学习行为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有机结合对于学习才能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2.2 参与意识
把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放在词汇的死记硬背和语法结构的套用上是传统英语教学的特征,缺乏课堂互动和双向交流让学生失去了很多可以表達自己思想锻炼语言表达的机会。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学生认为课堂发言与英语成绩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普遍认为课堂发言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不会产生积极的帮助,所以学生没有或者缺少参与课堂的内在动机。
2.3 缺乏自信
长期处于传统课堂让学生没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更没有锻炼表达能力的舞台。必然会造成课堂参与者逐渐丧失信心,最终一言不发。研究表明,有大约60%的学生认为他们不说英语是对自己没有足够的把握。认为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觉得英语技能比其他同学弱。他们坦诚:缺乏自信是他们课堂保持沉默的原因之一,所以调动学习氛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回该有的自信,踊跃参与课堂,勇敢表达。
2.4 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的概念来源于心理学,意思是由于害怕自己的学业成就或者课堂表现达不到其他人的期待,从而导致自己的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所产生的担忧或者反应倾向。课堂参与者如果长期处于对情境过度反应的状态中,那么其自尊心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比如,有些人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或者学习情境,尤其无法寻求任何帮助的情况下,由于过于忧虑、着急达到了高焦虑的状态。这种焦虑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引发沉默现象。但是适当程度的焦虑有利于给学习者产生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行动又有很好的触动作用。课堂组织者针对不同焦虑程度的学生,采用符合焦虑程度的压力水平教学和测试。
2.5 人格特质
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通过对研究个体的书信、日记、自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人格特质论。人格特质论很好地揭示了不同的个体和群体人格特质的代表性。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人格特质的最大区别就是相对的保守性,大多数人不善于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作为未走入社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必然达不到让大家都满意的程度。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许多学生表示不愿意冒任何风险参与班级学习活动。即使他们知道答案并且有在班级交流的欲望,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最终仍然有很多人由于个人性格特征选择了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2.6 语言水平
通过调查,我们看出66%的同学认为过低的学业成绩是阻止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因素之一。这些学生有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所说的内容,不理解语法结构和词汇的含义,不能用英语清楚地表达意思或者没有能力在课堂上流利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课堂上保持沉默,因为 “说”成为这些同学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
3 认识并积极应对消极课堂沉默
3.1 帮助学生意识自己在课堂上的沉默
现实中许多同学并没有意识他们在课堂中呈现了消极课堂沉默,更不谈认识到消极课堂沉默的弊端。所以,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在课堂上的沉默。根据绝大多数学生的建议,公开讨论是让学生找出造成他们课堂沉默因素的有效办法。另外,对于课堂上沉默现象严重的同学,老师可以给予单独鼓励。
3.2 改善英语水平,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沉默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足,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课堂活动作出积极的反应。解决英语课堂沉默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学生在课堂上用流利的英语回答问题的基础就是拥有较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娴熟的语言技能。多渠道,多方法激发学生内外学习动机,在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做好课上课下,课里课外全面开展学习活动,来弥补学生英语基础的不足。
3.3 创设清新课堂,缓解学生焦虑
无论在何种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良好的教学风格是激发高成就动机的前提。教师的情绪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输入,学生能够感受到氛围的压抑或者轻松。幽默风趣并带有情感和民主化的教学风格更能够创造学生接受和喜爱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被拉近,学习动机更容易被激发。学生可以以轻松快乐的心态在教师富有感染力和戏剧性言语引导下,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创造力。另外,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好奇心,全方位刺激学习者的视觉和听觉。
3.4 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焦虑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存在。要对存在的课堂沉默进行分析和研判,并对课堂个体的焦虑水平进行划分。课堂组织者针对不同焦虑程度的学生,采用符合焦虑程度的压力水平教学和测试。遵循低焦虑程度高压力教学措施,课堂组织者针对不同焦虑程度的学生,采用符合焦虑程度的压力水平教学和测试高焦虑程度低压力教学措施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动机。
总之,英语课堂中沉默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课堂组织和参与者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研究产生的原因发掘沉默现象的利弊,充分利用积极沉默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根据产生消极沉默现象的原因,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消除或者环境消极沉默现象,让课堂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Pllillips,G.M.1965.The problem of reticence.Pennsylvania Speech Annual,22,22-38.
[2] Saville-Troike,M.The place of silence in an integrated theory communication[A].Norwood,New Jersey:Alex,1985:3-18.
[3] 騰明兰.大学生课堂沉默的教师因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4]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