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飞,赵菲菲,居佳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儿童医院 新生儿科,江苏 无锡 214023;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儿童医院 儿内科)
新生儿期低血钙症极易发生,尤其是生后3 d内因母体血钙来源中断,新生儿甲状旁腺功能尚不能及时代偿,早期降钙素分泌增加等引起血钙浓度低。新生儿低钙血症主要表现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不安、惊跳、惊厥、手足抽搐,严重者可表现为喉痉挛、窒息。早产儿常表现为屏气、呼吸暂停、青紫、严重者猝死[1]。故一旦发现低钙血症,要及时补钙,临床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是最有效的补钙手段。由于葡萄糖酸钙为酸性较大的高渗溶液[2],对血管的刺激性大,而新生儿静脉表浅、细小、管壁薄,血管内皮细胞发育不成熟,弹力纤维结构不完善,血管通透性高,对局部刺激的防御功能差,穿刺部位易引起水肿[3];且新生儿皮肤组织疏松、薄嫩,含水量高,屏障功能弱[4],输注葡萄糖酸钙过程中易发生外渗,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常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发紫、水疱,严重者出现黑色坏死及局部钙化等。文献[5]报道,钙盐沉积的时间为药液外渗后2 h至24 d不等。水胶体透明敷料是一种吸收性物质,能吸收局部渗出液和有毒物质, 在阻隔外界颗粒性异物、不增加感染机会的情况下,能保持很好的通透性,且使用方便,便于观察穿刺局部情况,无需经常更换[6]。周宏伟[7]研究表明,当输入高渗液体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之前在外周静脉留置针上方贴水胶体敷料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本文旨在了解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前,预防性应用水胶体透明敷料,能否减少新生儿静脉炎的发生率,以提高静脉对葡萄糖酸钙的耐受度,增加患儿舒适度。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无锡市某儿童医院的低钙血症需要静脉补钙的2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实用儿科学》中新生儿低血钙诊断标准[1];新生儿的监护人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低钙血症得到纠正,或可改口服补钙;发生静脉炎;患儿有面色潮红、心率<80次/min时停止输注[1]。本研究方案已告知家属,并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根据输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的先后顺序,将其进行编号。将单数患儿设为对照组;双数患儿设为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由同1名护士进行静脉穿刺,穿刺部位均为四肢。该护士为主管护师,从事新生儿专科工作18年,穿刺经验丰富。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将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按常规进行稀释,评估静脉通路通畅后进行滴注,速度为5 ml/(kg·h),按新生儿输液护理常规每10~30 min巡视1次。
1.2.2 观察组 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前采取康惠尔水胶体透明敷料预防。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于穿刺处上方2 cm处,沿静脉贴长3~4 cm,宽1 cm的水胶体透明敷料,按常规输注葡萄糖酸钙。其余护理措施同对照组。
1.2.3 注意事项 停用葡萄糖酸钙静脉输注的标准:低钙血症得到纠正,或可改口服补钙;发生静脉炎;患儿有面色潮红、心率<80次/分时停止输注。
1.3 观察指标 (1)静脉炎的发生情况。静脉炎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ing Society,INS)静脉炎分级标准[8]:0级为没有症状;I级为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为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为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由护士根据判定标准进行判定。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静脉炎(I+Ⅱ+Ⅲ)的例数/总例数×100%。(2)静脉炎恢复时间:静脉炎恢复的判定以红肿热痛的症状消失,血管恢复正常弹性,无条索性为依据。(3)留置针留置时间。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00例新生儿。其中,观察组男64例,女36例;平均胎龄(33.78±3.99)周;对照组男52例,女48例;平均胎龄(34.45±2.83)周。患儿静脉穿刺部位为大隐静脉、手背静脉、桡静脉、腋静脉。两组患者的胎龄、性别、穿刺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2.2 两组患儿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发生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平均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两组患儿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新生儿静脉补钙通常为短期补钙,部分家长对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PICC)进行补钙的费用有顾虑,在此情况下,常会按照传统浅静脉留置针置管进行补钙。但是,静脉留置针再次使用时,常抽不出回血,此时进行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出现相关静脉炎的风险大大增加,护士为了保证患儿的安全,需要重新选择筋脉进行穿刺。可新生儿用于外周静脉留置针的血管有限,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增加了患儿的痛苦[9]。在静脉输注过程中,为了保证护理安全,护士需要10~30 min巡视一次,确保液体无外渗。一旦葡萄糖酸钙药液发生渗漏,组织修复较慢,出现钙化灶,更甚者会发生溃烂和坏死,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并且延长了其住院时间。同时,还要增加护理的工作量。因此,输注前的干预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水胶体透明敷料由强亲水性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人造橡胶等原料制成,其预防静脉炎的机制为[10]:(1)消除炎症。水胶体透明敷料是闭合性敷料,可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2)减轻疼痛。水胶体敷料具有自溶清创能力,选择性清除坏死组织,吸收大量渗出液体物质和有毒物质;并形成一种凝胶,保护暴露的神经末梢,缓解药物外渗后刺激末梢神经,造成的局部疼痛、肿胀。(3)防止坏死。采用水胶体透明敷料能保留创面本身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加快血管再生,可使白细胞功能增加,有利于增加局部杀菌能力,促进水肿、淤血吸收。水胶体敷料为自粘性水胶体,由亲水性颗粒和疏水性聚合物组成,具有双重黏性[11],并且其表面光滑、无摩擦力;水胶体敷料由若干个1 cm2小方格组成,护士可根据新生儿的不同穿刺部位进行任意裁剪。水胶体敷料与皮肤贴合紧密、牢固、安全、干燥,使用方便,便于观察;本研究结果显示,水胶体敷料可有效减少葡萄糖酸钙输液过程中对静脉的刺激,提高静脉对葡萄糖酸钙的耐受度,从而达到预防和减轻静脉炎,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为新生儿的临床安全输液提供实用的护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