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政绩观”调整影响经济发展

2018-11-02 08:23赵秀玲
人民论坛 2018年26期
关键词:政绩观经济发展

赵秀玲

【摘要】近些年,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政绩观”有不少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有的地区甚至取消GDP考核,在不少方面还实行“一票否决”制,这是针对“经济至上”和“GDP万能”倾向所做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甚至不重视经济发展。“要看GDP,但不能唯GDP”。不论怎样调整政绩观,高质量经济发展不能变,科学发展经济大方向不能变。

【关键词】政绩观 一票否决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在短短几十年间,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GDP总量不断攀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减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负增长,究其因,当然与各种复杂因素有关,但“政绩观”变化尤其是对它的错误理解也不可忽略。当“政绩观”发生变化,认识仍停留在过去,理解发生偏差时,直接受到冲击和影响的必然是经济发展。

不“唯GDP”不等于不重经济

长期以来,由于不少地方过于强调发展经济,以至于形成较为明显的“经济至上”观念。这在建章立制、工作实施、考核晋升中都有突出表现。有的地方往往将经济发展作为绝对标准,只要GDP上去了,就会得到肯定、表扬、奖励甚至晋升,否则,即使别的方面表现再好也无实际意义,这就造成片面发展经济,而不顾其余的偏向。最典型的例子是,用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做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基于此,党和国家开始调整发展方向,以科学、理性、人性态度来对待GDP,从而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早在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经济社会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立竿见影的发展是政绩,打基础作铺垫也是政绩;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政绩,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政绩。”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2013年11月5日,他在湖南考察时又指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随后不久的12月6日,在中组部下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中,强调“政绩考核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规定“对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同时,全国各省市地县也都改变了以往的片面追求GDP发展思路,明确不再以GDP论英雄。有的直接取消GDP考核,以避免不合实际的唯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恶果。

但也要看到,不再以GDP论英雄,尤其是直接取消GDP考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在错误理解中央文件精神情况下,所导致的不再重视经济发展的后果。在此,有两个倾向应当注意:一是误解中央文件精神。由于不少人包括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于中央文件不够重视,不要说认真阅读体会,全面看一遍都做不到,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干群对于文件的陌生就更可想而知。所以,包括一些基层干部容易对文件一知半解,难以真正理解中央精神。二是为不重视经济发展找到借口。既然国家有文件规定,不再以GDP论英雄,甚至可取消GDP考核,不重视经济发展就无所谓,加之没有严格的考核惩罚措施,发展经济这根弦儿也就自然松下来。

其实,党和国家虽然为GDP松绑,并不是不重视经济,而是强调两点:一是经济发展必须继续给予高度重视。二是经济发展需要由“量”提升到“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5日,在湖南考察时,在谈“不简单以GDP论英雄”时,还说过这样两句话:“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各级都要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但问题是,许多人包括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只知道“不以GDP论英雄”,而对“前”与“后”强调发展经济和质量的重要性却多有忽略。还有,对上面提到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一般人也只看到为GDP松绑,但却忽略了“要看全面工作,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的重要精神。

这就要求在贯彻党和国家文件精神及落实领导人讲话时,对于GDP的理解要做到:第一,认真阅读和细致领会,以避免断章取义。如文件前后文是互相联系的,习近平总书记讲“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人们就不能随意将“简单”二字丢掉,变成“不以GDP论英雄”。第二,要全面、辩证、深入理解党和国家文件及其领导人讲话,避免在精神实质上产生偏误,这在学者阐述和地方领导讲话中尤其要加以注意,否则就会产生误解、误读的风险。第三,建立相应的制度措施,以避免政令上传下达的遗漏、失语和失误。事实上,目前对于“不唯GDP”的宣传较多,但对同时“还要GDP”,以及要“追求更高质量的GDP”的宣传则相对不够。

不能因“一票否决”否掉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深化,经济指标所占比重开始有所下降,一些与民生相关的内容逐渐得到重视,所占比重明显提升,有的甚至变得更加重要,成为“一票否决”对象。较有代表性的是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饮水质量、禁赌工作、脱贫攻坚、计划生育、信访工作等,有的地方甚至将“涉农问题突出和治理问题不力”也列为“一票否决”,虽然有利于突破“经济至上”发展理念,但也带来“一票否决”乱象,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过于强调“一票否决”,势必影响广大干群将注意力从“发展经济”上移开。如不将“经济发展”作为一票否决,人们就会更关注别的“一票否决”,而别的“一票否决”越多,人们对发展经济就会愈加淡漠,这是一种以“一票否决”自觉不自觉消解经济发展的逻辑。另外,“一票否决”让广大干群压力很大、疲于应付、忧心忡忡,不要说没有时间,就是有时间也无心发展经济。这是因为“一票否决”不仅影响干部奖金,还与升迁直接相关,甚至会有失掉工作的风险。因此,“一票否决”越多,干群工作的时间精力越少,积极性和创造性越低,更不要说好好发展经济了。在基层调研中有干部反映,“一票否决”确有实效,但问题也非常明显:一是容易造成人人自危,为避免被否决而搞强迫命令,容易引发冲突。二是容易导致工作中的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三是“一票否决”对特殊情况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考虑不够,因为有些问题是前任工作隐患造成的,问题发生后将责任推到现任领导头上,是很不合理的。此外,“一票否决”会形成一种规避心态:既然经济发展不被列为“一票否决”,而其它“一票否决”不断增加,这就说明忽略甚至不搞好经济也无关紧要,于是全力以赴解决“一票否决”问题,将不发展经济变成为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当前,党和国家已看到“一票否决”乱象,也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比如,不允许地方随意设置“一票否决”,这对于经济发展是有益的。但并不是取消“一票否决”就会刺激经济发展,重要的是应在“一票否决”和“发展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和辩证理解关系。换言之,没有“一票否决”,既不科学也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有了“一票否决”,也不一定就不利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要方面实行“一票否决”,既是必要的也有助于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只是不要随意乱用“一票否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潜力与动能。更重要的是,必须确立这样的理念与制度机制:不能因为设置“一票否决”,而模糊了经济发展的主线和根本方向,更不能因为错误理解“一票否决”,使之成为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尚方宝剑”。否则,“一票否决”不仅不会产生积极意义,甚至会干扰经济发展大局。“一票否决”有其价值意义,它对于克服经济至上以及治理中的各种弊端不无益处。但需要注意,“一票否决”要用在关键和刀刃上,尤其要限制其权力的滥用,以避免对于经济发展产生有形无形伤害。应当说,要让“一票否决”成为党和国家在经济上保质保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卫士,而不是相反。

扶貧攻坚与精准扶贫更重经济

“扶贫攻坚与精准扶贫”成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基本国策,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生态扶贫,创新生态扶贫,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双赢。到2020年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中新选聘生态护林员、草管员岗位40万个,从中可见党和国家对于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

与此相关,“扶贫”工作也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如2016年安徽省出台实施《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其中规定: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未完成年度扶贫开发目标任务的县,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对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且不评先评优。显然,从对于“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的“一票否决”看,党和国家是极其重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但不能因此给人一种错觉:对于贫困地区经济,党和国家给予高度重视,有的地方实行“一票否决”,而对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则有所忽略。这或许是当前不少地区经济发展被忽略甚至抑制的重要原因。在不少人看来,既然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改变贫困落后地区面貌,而又不追求GDP甚至不把GDP作为考核指标;那么“经济发展”当然就不那么重要。甚至有人会误以为,当前即使重视“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也是为了解决贫困地区的权宜之计,一旦问题解决,“经济发展”就可放缓一步。其实,这是更深层的误解,是对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和一以贯之重视经济的态度有所误解。

早在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同志就说过:“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005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州调研时说:“科学发展观不唯GDP,但也不能不要GDP。我们为了加快发展,就要更好地发展。”“这个辩证关系要搞清楚,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强调:“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党的十九大报告尽管没提GDP翻番,但却将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显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这个目标自改革开放至今一直未变。

表面看来,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政绩观”有不少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对于“经济至上”,尤其是“GDP万能”倾向的调整与克服,以避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偏差。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甚至不重视经济发展,相反更重视经济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这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一条不能更改的主线是,不论怎样调整政绩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不能变,科学发展经济的大方向不能变。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项目首席研究员)

猜你喜欢
政绩观经济发展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政绩看“观”不看“官”
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