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蕾
摘 要: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掌握了语言这一基本技能,才能正确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幼儿加深对世界的认知和了解,有助于幼儿具备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幼儿时期语言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幼儿敢说、想说、能说、会说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学;语言能力;语言习惯
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幼儿逐步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做出以下探索。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不同的生活化情境催生更多的语言交流,如语言交流的内容、形式等。幼儿天性敏感与好奇,驱使着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继而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幼儿教师要将自己带入幼儿的认知世界中,通过发掘身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
例如,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灵活应用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幼儿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身体的感知上,主要是寒冷、炎热;体现在视觉的感知上,主要是白天、黑夜;体现在听觉上的感知上,主要是悦耳、刺耳等。让幼儿通过自己身体对环境变化的感知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加强描述自然环境的语言能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对典型的四季植物进行观察,比如一棵树,春天会长出嫩绿的新叶,呈现勃勃生机,教师将幼儿带到户外对新叶子进行观察,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树上的叶子。有的幼儿会说叶子毛茸茸的就像一个小枕头,柔软又舒服;有的幼儿会说圆圆尖尖的叶子像一条小船。教师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引领幼儿通过身体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转换为语言,不仅能够加深幼儿对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增强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兴趣。
二、合理组织语言活动,加强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
幼儿语言能力的锻炼很多时候依赖教师的引导,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能力培养时,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幼儿不仅需要日常零散化的语言互动,更加需要体系化的语言互动活动,所以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现实状况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在现实情境中增强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
例如,在《鸡妈妈和她的宝宝》这篇故事中,母鸡听说猫妈妈生了只小猫,于是去给猫妈妈祝贺,毛茸茸的小猫躺在猫妈妈怀里“喵喵喵”地叫:“喵喵喵,妈妈抱。”后来又听说狗妈妈生了一只小狗,母鸡去给狗妈妈祝贺,圆脑袋大眼睛的小狗躺在狗妈妈怀里“汪汪汪”地叫:“汪汪汪,妈妈抱。”母鸡看到猫妈妈、狗妈妈幸福的样子,也想生一个自己的宝宝,听自己的宝宝叫“妈妈抱”。回到家后,母鸡趴了很长时间终于生下了一个小宝宝,可是小宝宝光溜溜,没有脑袋和手脚,也不会叫“妈妈抱”,母鸡很伤心。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母鸡有了自己的宝宝为什么不开心呢?母鸡的宝宝为什么不会叫“妈妈抱”呢?故事中,母鸡在猫妈妈和狗妈妈的提示下,顺利孵出了小鸡,听到了小鸡的叫声:“叽叽叽,妈妈抱。”母鸡成了鸡妈妈,“咯咯,咯咯”地唱了起来。积极发言讨论,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幼儿学到了很多生活常识。
三、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把双刃剑,有“良言”“恶语”之分,使用礼貌用语就是从幼儿阶段构建幼儿的“良言”体系。简单基础的礼貌用语就像一块块砖,搭建着幼儿的语言体系,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对幼儿使用礼貌用语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学校的言行、家长在家庭中的言行同样深刻影响着幼儿对礼貌用语的认识和使用,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影响下,幼儿不断练习使用禮貌用语,逐步形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从幼儿的一次出行经历中对幼儿进行礼貌用语教学,早上起床看到爸爸妈妈要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洗漱完坐在餐桌上面对可口的饭菜,要说“谢谢爸爸妈妈”;在上学的路上遇到附近的老年人要说“爷爷奶奶好”;到了学校看到老师要说“老师好”。教师、家长在将幼儿带入“良言”的情境中时,也要注意使幼儿远离“恶语”的交流环境,如路上行人的争吵,家长在家庭中矛盾的处理等。
综上所述,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的桥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行为方式,反之也会强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也有助于幼儿塑造良好的性格。所以,教师要通过构建语言教学环境,摸索教学方法来实现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丽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分层培养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2014(2).
[2]沈小勤.促进幼儿语言思维,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