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岚
摘 要:“经典”承载着人文关爱、家国情愫,是传承文化的最优选择。笔者在多年的学习中认识到经典诵读的巨大能量和熏陶作用。那么,作为高中生,我们如何在经典诵读中完善人格,培养情怀,健康成长呢?笔者认为,高中生应该充分地理解记诵,学会思辨、自我反省和实际磨炼,这样才能将自己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富有情怀的社会人才。
关键词:高中生;经典诵读;知行合一
提起经典,笔者最初想到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到了高中,笔者才知道,“经典”还包括一些脍炙人口的中外名著、喻古讽今的诗文杂文、励志奋进的人物传记等。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心得,认为从经典诵读走向知行合一,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理解记诵
笔者根据多年的学习经验得出,经典诵读教育要以理解记诵为基础,并将其实际运用到生活、学习之中。理解记诵会让经典中蕴含的文字符号、故事、史实等信息鲜活地存储于大脑里,并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关联系。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定期开展一节“经典”讲解课,教师在学生记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感知经典的魅力,让经典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家国情怀的养成。比如学习《论语》时,学生要以文本资料为基础,跟从教师的讲解识记诸子百家和其他书中所涉及的经典精神。
二、学会思辨
经典所承载的道德价值和文化理念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思辨中得到清晰的认识。笔者认为,只有针对经典承载的道德价值和文化理念进行不断的思辨,才能促进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由浅入深、化零为整、化虚为实。在高中阶段对经典进行思辨,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则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延伸,以帮助学生得到切实的“笃行”,完成对经典的思考记忆。
笔者发现,学校搭建的师生间的交流平台,如班主任小信箱、语文老师小讲堂等,使得高中生向教師敞开了心扉,提出了包括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困惑。对于很多的困惑学生自己解决不了,但又不愿意告诉父母,此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通道就是最佳的选择。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将经典与现实社会、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经典的本质内容与精神来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受益匪浅,形成了奋发、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自我反省
经典非常注重一个人的自我反省。作为高中生,我们更应该懂得对自己进行反省和纠正。这也是对于经典一种更直观的践行。笔者所在班级采取了不记名的自我批评模式,每天班主任的抽屉里都会出现学生对于自己过错的认识和反省。有的学生开始反省高中学习生活的状态,明白了自己高中阶段不如意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并自觉地开始改变以往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笔者发现身边的同学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找到了最初的自己,越写越真实、越写越深刻,态度更加坦诚,内容也更加丰富,同时对于当下的生活和学习的思考也更加深入,不仅学会了反省自己,还学会了感恩他人。
四、实际磨炼
1.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学校是座象牙塔,社会的美丑都会被过滤掉。正因为这样,学校才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比如基本的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培养等。笔者认为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要学会爱亲、敬长,要懂得待人处事的礼节。
2. 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够持续深入。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通过邮寄“告家长书”和召开“家长会”的渠道,向家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明白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另外,学校还可以举行“周行一孝”活动,让高中生感知生活的不容易和父母强大的爱意,从而促使学生把一种偶然的行为变成习惯。长久下去,学生和家长都会加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与认同,不仅达到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还密切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3. 走出校园,服务社会
学校要搭建践行经典精神的平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将经典教育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增长知识、锻炼意志,促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更丰富的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王财贵.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人格完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4).
[2]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