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义 徐银霞
【摘 要】目的:探讨针刀闭合型手术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小针刀闭合型手术减压,剥离粘连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结果:优良率达95%。结论:小针刀闭合手术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简化了治疗过程,且疗程短、功能恢复快、创伤小、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肱骨外上髁炎 小针刀闭合型手术疗法
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肱骨外上髁处,伸肌总腱起点附近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它是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及家庭主妇等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多采用局部封闭、针灸、推拿、理疗或手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我科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采用小针刀闭合手术疗法治疗48例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2年间共治疗肱骨外上髁炎42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0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65岁。
1.2 纳入资料
凡确诊为肱骨外上髁炎者均可纳入,即患者出现肘关节外侧痛,在用力握拳、伸腕时加重以致不能持物。严重者扭毛巾、扫地等细小的生活动作均感困难;肱骨外上髁有局限性,极敏性的压痛,皮肤无炎症,肘关节活动不受影响;旋臂屈腕试验(+),伸肌紧张试验(+)[1]。
1.3 排除标准
若患者同时有颈椎病的神经根症状,且确诊颈椎病,则按颈椎病治疗,如考虑两病并存则先治疗颈椎病,如仍未能消除肱骨外上髁的症状,可再对肱骨外上髁处进行治疗。
1.4 器械材料
HZ系列汉章针刀,一次性使用灭菌橡胶手套,5ml无菌注射器,苯扎氯胺贴,0.2﹪碘伏
2 方法
2.1 体位
患者仰卧位,肘关节屈曲90°,置于胸前。
2.2 体表标志
肱骨外上髁,即上臂远端外侧的骨隆起、屈肘更明显。
2.3 定点
视病情不同,可做如下定点:
①肱骨外上髁骨凸压痛点。
②肱骨外上髁骨凸下方(肱桡关节囊点)即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之间。
2.4 针刀操作
0.2﹪碘伏常规消毒,用1﹪利多卡因采用退出式局部浸润麻醉法,局麻后进行针刀治疗。
①肱骨外上髁骨凸点,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刀体与肱骨外上髁皮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轻轻松开刀柄,任其刀锋“浮”起,然后做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如刀下有骨样物则是刀体与身体水平面呈30°~45°角左右行铲剥法将骨嵴样物铲平即可[2]。
②肱骨外上髁骨突下方突,即肘肌覆盖桡骨处,此处扪之有凹陷,刀口线与前臂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直达骨面,令刀锋自然“浮”起,然后做纵、横疏通,剥离倒下有松动感后出刀[2]。
2.5 术后处理
①一次性医用棉签稍压片刻后用苯扎氯胺贴外贴。
②手法操作 病人端坐位,医生站于对面,病人和医生以同侧的手互相握住,病人屈肌,前臂旋前,与医生之手对抗,反复两三次。然后对抗屈肘几次即告结束。
3 结果
42例随访2~30天,症状完全缓解28例,明显缓解12例,有所缓解3例,即优28例良12例可2例。优良率95﹪.
4 讨论
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病机制是在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位,被牵拉伸肌(握拳)和主动收缩肌(伸腕)将对肱骨外上髁处的伸肌总腱起点产生较大张力,如长期反复这种动作即可引起该处的慢性损伤,使腱下间隙的组织水腫、纤维性渗出、增生、粘连形成,间隙容积变小。少数情况下,平时不做文体活动的中、老年人,因肌肉软弱无力,即使是短期提重物也可发生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发现有以下变化:①伸腕肌腱伸肌在肱骨外上髁生的部分撕脱,②肱桡关节处局限性滑膜炎,滑囊炎。每个伸肌腱下均有滑液囊,且在伸肌起点处均可受压,可引起疼痛症状,③环状韧带变性[3]。
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局部封闭、针灸、推拿、理疗或手术等,疗效不甚理想。小针刀闭合型手术疗法用于该病的治疗极大地简化了治疗过程,且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实用骨科运动损伤临床诊断》219页冯华 姜春岩著。
《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137页庞继光著2006年6月。
《外科学》第四版839页。银川国龙医院中医骨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