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华,陆海林
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苏州 215200
晚期的肺癌患者大多数会有骨、脑和肝肾等转移的发生,其中骨转移最严重的表现是溶骨性改变,这一现象使得患者发生病理性骨折,产生疼痛,限制了患者活动,影响生活质量,有较多的用唑来膦酸联合放射治疗骨转移灶的报道。那么对于用唑来膦酸联合化学治疗方案对肺癌骨转移治疗的报道较少[1]。该研究对比单用化学治疗方案或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肺癌骨转移患者54例,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54例肺癌骨转移患者,两组均经病理确诊并经E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肺癌骨转移,常见的骨转移部位为胸椎、腰椎、骶椎、肋骨及肱骨等,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患者27例,其中男性17例 ,女性 10例,年龄 45~65岁,平均年龄(54.5±1.9)岁;对照组患者27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46~68岁,平均年龄(56.5±2.2)岁,进行对比性分析。其中排除了对双磷酸盐类药物过敏的患者,还排除了短周期内接受化学治疗或放疗或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入组患者均无化疗禁忌证,生存期均预计大于3个月,将筛选出来的54例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该次研究,同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使用常规肺癌化疗方案进行化疗,研究组在化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唑来膦酸治疗,在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清 Ca2+浓度、AKP水平[2]。
疼痛分级参照WHO的疼痛分级标准[3],0级:患者无疼痛;1级:患者可以正常生活,疼痛可忍受,不影响睡眠;2级:患者不能忍受疼痛,需用镇痛药物;3级:患者疼痛剧烈,睡眠受干扰,需加用镇痛药物,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患者被动体位。显效:患者疼痛减轻2级;有效:患者疼痛减轻1级;无效:疼痛不减轻或出现加重。止痛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
活动能力分级参照ECOG评分标准,显效:活动能力提高2级以上,有效:活动能力提高1级,无效:活动能力无提高或下降。活动能力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进行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总有效率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3.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止痛疗效的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9.3%,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活动能力改善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 27 例,Ca2+治疗前为 (2.71±0.24)mmol/L,治疗后为(2.53±0.21)mmol/L;AKP 治疗前为(110.2±31.26)U/L,治疗后为(80.5±20.35)U/L;研究组患者 27 例,Ca2+治疗前为(2.69±0.19)mmol/L,治疗后为(1.54±0.16)mmol/L;AKP治疗前为(111.3±31.39)U/L,治疗后为(65.3±19.52)U/L。两组Ca2+浓度、AKP水平的对比,治疗后两组Ca2+浓度、AK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两组治疗后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骨转移是晚期肺癌患者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骨转移患者属于IV期患者,但部分骨转移患者仍有一定的生存期,经过积极治疗后可适当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据研究肺癌出现骨转移的发生率与原发肺癌的病理类型有关,其中腺癌最高,鳞癌较低[4],大部分恶性肿瘤会引起疼痛,其中有一半的患者是因为骨转移导致的疼痛。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肿瘤侵犯骨膜和周围神经及组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与骨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可造成剧烈的骨痛、高钙血症、溶骨性破坏、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同样有研究表明骨转移致疼痛的机制为:多种细胞因子刺激破骨细胞,增加了破骨细胞的活性,进而加速了骨质溶解,同时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产生痛感[6],初发的骨转移性疼痛程度较轻,可表现为间歇性轻微钝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剧痛。所以对于发生骨转移的患者进行合理的临床治疗,对于缓解疼痛感,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活动能力治疗后改善情况对比,研究组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9.3%,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罗方杰[7]选取82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该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表3 两组 Ca2+浓度、AKP 水平的对比(±s)
表3 两组 Ca2+浓度、AKP 水平的对比(±s)
注:研究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Ca2+(mmol/L) AKP(U/L)对照组(n=27)2.71±0.24 2.53±0.21 110.2±31.26 80.5±20.35研究组(n=27)2.69±0.19(1.54±0.16)*111.3±31.39(65.3±19.52)*
治疗骨转移的方法较多,比如有化学药物治疗、亲骨性放射性同位素内照射放疗、麻醉性镇痛药物治疗、骨吸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等,以上几种治疗方式都属于全身治疗,而局部治疗主要有骨科手术治疗以及姑息性外照射放疗等。当然每种治疗都存在利与弊。比如其中药物镇痛治疗就具有见效快的优点,但只是对症下药,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期,长期服用的话,患者有可能出现很多不良反应,甚至会对该药物产生依赖性。对于肺癌骨转移患者,化疗是常用的全身治疗方式,就是给予患者化学治疗药物,来阻止癌细胞增殖生长、浸润及转移,对于患者骨转移患者化疗有一定的作用,但化疗药物对骨转移病灶无特异选择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肯定会对正常组织产生药物不良反应[8],且很多抗癌药物很难透过骨组织屏障,对局部骨转移病灶治疗效果相对欠佳。故给予患者化学治疗药物时要尽量避免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在治疗肿瘤骨转移中,膦酸盐类药物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的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破骨作用,有效降低骨转移引起的疼痛,还能够防止溶骨性病变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如骨折、高钙血症等,目前,膦酸盐类药物是治疗骨转移最有效的药物,在所有二膦酸盐制剂中,唑来膦酸为第三代药物,其中有氮成分,在治疗骨转移中,唑来膦酸的疗效最好。是当前二磷酸盐药物中作用最强的一种,该药用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质破坏及恶性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的临床应用实践时间较久,该药物是一种能够特异性作用于骨组织的二膦酸盐制剂,该药物能够吸附在骨小梁表层,能够阻止破骨细胞对骨的损坏,同时还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及骨的再吸收,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阻止肿瘤释放的细胞因子造成的破骨细胞钙离子的释放,从而降低血钙水平[9-11],但是任何药物都有自身的副作用,唑来膦酸曾有报道说可以导致肾功能损害和下颌骨坏死,临床应用中要严密监测该药的副反应[12]。
目前肿瘤的治疗趋势为多学科综合治疗,其中唑来膦酸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能明显增强细胞毒药物的疗效,诱导细胞凋亡,增强抗肿瘤作用,同时可以使用药时间延长,骨相关事件发生风险小,预后较好[13],田甜等[14]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方案治疗86例肺癌骨转移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能明显缓解患者骨痛,适当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赵静[15]采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81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患者疼痛缓解明显,给药方便,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化疗效果,该次的研究采取了把化学治疗和唑来膦酸联合使用的方式,也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活动能力缓解率为88.9%,患者血清里的Ca2+、AKP水平下降,与多数学者的报道一致。同时比较了2个疗程和3个疗程血清Ca2+、AKP水平无明显变化,所以说我们通常在临床上运用的这种联合方法来治疗病人时最短时间应该定为2个疗程。而且治疗2~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副反应主要为I-II度消化道及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后均能好转。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要求严密观察患者的副反应及耐受程度,权衡利弊。给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案。该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27例,Ca2+治疗前为(2.71±0.24)mmol/L,治疗后为(2.53±0.21)mmol/L;AKP治疗前为(110.2±31.26))mmol/L,治疗后为 80.5±20.35;研究组患者 27 例,Ca2+治疗前为(2.69±0.19)mmol/L,治疗后 为 (1.54±0.16)mmol/L;AKP(U/L)治 疗 前 为 (111.3±31.39)mmol/L,治疗后为(65.3±19.52)U/L。 两组 Ca2+浓度、AKP水平的对比,治疗后两组Ca2+浓度、AK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两组治疗后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方杰研究当中治疗后 两组 Ca2+浓度 、AKP水平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9±0.28)mmol/L vs(2.61±0.23)mmol/L,(115.22±30.55)U/L vs (89.34±22.29)U/L,P<0.05)],同该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经过综合研究分析,在化学治疗的使用中结合唑来膦酸,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减少了骨相关事件的出现,并有效改善病人的Ca2+浓度、AKP水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应该值得在治疗肺癌骨转移中广泛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