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所致抑郁症的疗效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2018-10-31 07:10马金玲赵艳芳高一可姚生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19期
关键词:经颅神经细胞进展

刘 梅 马金玲 赵艳芳 高一可 姚生荣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0)

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后患者后遗症较多〔1〕。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脑卒中患者在病变形成和进展过程中血清中出现明显的细胞因子表达异常〔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参与了活性依赖的神经修复过程,对神经的可塑性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BDNF表达下调〔4〕。白细胞介素(IL)-6是炎性相关因子,近年显示脑卒中病变进展过程中IL-6表达升高〔5〕。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引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后扩展了治疗领域〔6〕。本研究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常规性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效果及对血清中BDNF和IL-6含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确诊的86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颈内动脉系统的脑梗死;②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后无遗留症状;③经核磁共振成像(MRI)或CT证实,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④无精神疾病史及神经系统外伤史;⑤无明显失语及理解障碍等严重并发症。排除标准:①进展性脑卒中;②心功能三级及以上;③体内有金属物。观察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52~75岁,平均60.6岁。对照组43例,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51~79岁,平均58.8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包括改善微循环、脑细胞营养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入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闭目,磁刺激线圈对准左前额叶背外侧区,距离头皮切面0.5 cm,强度为90%运动阈值,频率1 Hz,每序列50个脉冲,序列间隔5 s,每次30个序列30 min,1次/d,共治疗4 w。

1.3抑郁评分的评定 治疗前、治疗4 w末均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疗效的评定。

1.4血清中BDNF和IL-6的检测方法 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 w后的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2 000 r/min离心,留取血清,置于-20℃冰箱中待检。样本均于3 w内集中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BDNF和IL-6的含量,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行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抑郁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观察组抑郁评分的下降值明显高对照组(P<0.01)。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中BDNF和IL-6变化值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中BDNF和IL-6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清中BDNF表达显著升高,IL-6表达显著下降,但是观察组中BDNF和IL-6的变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抑郁评分的比较分)

与治疗前比较:1)P<0.01,2)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中BDNF和IL-6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1)P<0.05

3 讨 论

脑卒中后抑郁从病因学上区别于内源性抑郁,其机制是大脑皮层活动的反应。但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明显高于内源性抑郁。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用于脑卒中后抑郁及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肯定,但是对于使用时间、位置、频率、强度均无明确意见〔7〕。经颅磁刺激可改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尽早开始治疗〔8〕。其原理是利用时变磁场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流,通过改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有效地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组织的电活动,对刺激区域及相关区域产生影响〔9〕。低频刺激能够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的分泌,发挥对睡眠及认知的调节〔10〕。脑卒中后患者血清中可以表现出明显的蛋白表达异常。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正常机体可以有明显表达,其自身和前体可以刺激杏仁核和额叶的神经皮质〔11〕。在机体应激状态下可以激活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调控神经元结构和功能。抑郁症时BDNF表达常下调〔12,13〕。IL-6是促炎细胞的介质,在应激情况下可以介导包括炎性病变在内的多种生物学功能。IL-6也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重要递质〔14,15〕。

脑卒中抑郁患者IL-6的表达升高可激活星形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反馈促进其他细胞因子的生成,直接影响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素,促进抑郁进展〔16〕。本研究结果提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病变可以起一定的改善作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使神经细胞的保护因子升高,而损伤神经细胞的因子如IL-6等的表达下降,优化内环境,促进病变的恢复〔17,18〕。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调节BDNF和IL-6的产生,不仅对脑卒中后的抑郁症恢复有明确的作用,还能使机体的内环境趋于正常状态,阻止病变的进展。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期的康复治疗中可以增加脑缺血局部的血液供应,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对脑血管痉挛有良好的扩张作用;其次可以改善损伤的神经细胞及修复后形成的瘢痕结构特点;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还能通过抑制抑郁相关的炎性因子的产生,对巨噬细胞等细胞的聚集、移动、变形、浸润及吞噬等具有直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神经细胞。

猜你喜欢
经颅神经细胞进展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晚期痴呆患者治疗及照护进展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沉默RND3表达对氧糖缺失/复氧复糖损伤海马神经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Micro-SPECT/CT应用进展
扁平苔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为什么大脑能记住事情?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频域约束子空间法的经颅磁刺激信号去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