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李 星 张敬伟
(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神经的修复与再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1〕,目前治疗神经损伤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对于神经修复的临床疗效不是令人满意,而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为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契机〔2〕。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保护神经元、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有助于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3,4〕,目前其应用方式包括局部应用及全身应用等。多数人认为神经生长因子局部应用效果优于全身应用〔2~4〕,但是全身及局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相关报道较少。本文以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全身及局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1对象 以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入南阳医院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给药途径不同分为局部治疗组、全身治疗组和对照组,局部治疗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64.3±11.2)岁,正中神经损伤4例,尺神经损伤4例,桡神经损伤2例,腓总神经损伤2例;全身治疗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63.8±11.7)岁,正中神经损伤15例,尺神经损伤13例,桡神经损伤8例,腓总神经损伤8例;对照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65.1±11.9)岁,正中神经损伤8例,尺神经损伤6例,桡神经损伤2例,腓总神经损伤6例。三组年龄、性别、损伤部位等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局部治疗组应用穴位注射方法,取穴:肩髃、肩贞、肩井、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内关、阳池、外关、间使等;操作方法:取2.5 ml注射器,抽取药物后,8个穴位常规皮肤消毒后,直刺入0.5 cm,后行提插捻转刺激穴位,回抽无回血后,每个穴位推入药液0.5 ml,拔针并用棉球压迫止血;药物为鼠神经生长因子4 500 U。对照组也应用穴位注射方法治疗,取穴的操作方法同局部治疗组,药物采用维生素B12,125 μg。全身治疗组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4 500 U,用生理盐水稀释后肌肉注射。三组均治疗6次/w,共4 w。
1.3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治疗4 w患者疼痛、麻木的改善情况,并用 MedeleSynergy肌电图仪获取治疗前、治疗4 w的神经电位恢复情况。疼痛评价标准:①显效:视觉模拟评分(VAS)降低>80%,或完全消失;②有效:VAS降低20%~80%;③无效:VAS降低<20%。麻木分为四级:无;偶有麻木为轻度;麻木持续存在但是注意力分散时不严重者为中度;麻木持续存为重度。麻木评价标准:①显效:麻木降低两个分级,或完全消失;②有效:麻木降低一个等级;③无效:麻木无改善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组间的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1周围神经损伤疗效的比较 局部治疗组疼痛、麻木显效率均最高,但是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周围神经损伤疗效的比较〔n(%)〕
2.2神经电生理情况比较 治疗4 w后,局部治疗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及运动电位潜伏期均明显短于全身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正中神经外,其余神经的感觉及运动电位波幅显著高于全身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神经电生理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全身治疗组比较:2)P<0.05
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损伤后大量表达的一种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元的存活、分化及轴突的生长有积极的作用〔5〕。研究表明周围神经损伤后,损伤的神经细胞轴突可逆行运输神经生长因子增加,神经生长因子的增加促进了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6〕。神经生长因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①保护感觉神经元:周围神经损伤后,大量神经元细胞死亡,而神经元分化程度高没有自身增殖能力,细胞减少对神经损伤的恢复有负面影响〔7〕。神经生长因子对感觉神经元的保护避免了神经损伤的恶化,有助于神经的恢复〔8〕。②促进运动纤维的再生:实验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的应用增加了大鼠损伤的坐骨神经细胞神经轴突数量及髓鞘的厚度,明显提高再生的神经运动纤维的传导速度,且促进运动轴突延伸〔9,10〕。本研究发现局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我们应用的注射穴位为肩髃、肩贞、肩井、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内关、阳池、外关、间使等,发现局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而且能对神经纤维的修复、电生理功能有促进作用。然而,本研究病例数有限,仍存在较多不足,未能排除非随机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随机、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