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冷思考
——以山西省为例

2018-10-31 05:53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山西省创客应用型

周 银

(长治学院体育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地方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自2015年以来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这是对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的一次变革,也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再一次思考。各个省的地方高校都行动了起来,也都提出了要向应用型转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山西省也不例外,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山西省普通高校的一个重要设置专业,其如何转型、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新时代提出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这是时代的命题,也是每个高校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挑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其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而要证明这个命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是这个命题论证的中间环节。

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山西省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对山西省10所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培养体系、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学生的实习实践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和学校图书馆共查阅相关文献50余篇,最终筛选参考文献11篇,为本文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通过对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大同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晋中学院等10所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师生进行走访,了解其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设置、学时及相关内容,获得一手资料。

1.2.3 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山西省10所高校的实习、

表1 山西省10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调查

实践情况,为本文提供坚实的论据支撑。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2.1.1 培养的目标体系高校的培养目标体系直接决定着其培养人才的方向和定位,通过目标体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培养人才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山西省10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见表1。

由表1可知,山西省具有体育教育专业的这10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2015年后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最后根据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但是这种应用型人才的从业领域是很有限的,大部分限制在体育教学领域、社会体育指导领域,而且通过实地调查得知,社会领域的指导资格认证较少,只有裁判证和体育社会指导员的认证,而且这种认证更多的是简单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非技能的学习。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相对薄弱,应用能力层面能力不足。

2.1.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具体体现,课程的设置在专业领域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可以说会影响到整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生命力,因此其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高校都很重视,但是有的是原地踏步的重视,有的则是敢为人先的重视,山西省也不例外,但是通过走访和调查可以看出其更多是前者(表2)。

由表2可知,山西省10所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状况如下。

1)自2015年实现转型发展的文件精神实施以来,不同的高校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表2可以看出10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为2015年以后制订的计划,3所为2015年以前制订的;

2)从课程内容设置上看,10所学校大同小异,而且通过走访了解到其创新的课程较少,与2015年相比课程几乎没有更新;

3)从4年的总学时来看,10所高校的学时数均不同,通过走访了解其主要区别在于专业必修课的课时和教育实践的课时规划不同,但是社会实践领域的课程则都相对缺乏或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

2.1.3 实习、实践状况实习、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导向,毕竟这是4年学习的一种厚积薄发,也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短短一个学期的实习显得弥足珍贵。

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山西省10所本科院校实习、实践形式见图1。

图1 山西省10所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形式统计

通过图1可以看出,山西省10所本科院校实习、实践形式主要有4种,其中教育见习主要是实习前的集中听课和广播操以及队列队形的再学习,实习就是被分配到各个学校去进行教师角色的体验,这个占比最多达到70%;毕业论文则是对学生4年学习能力积淀的一种检验,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占比15%;裁判实习的专业实践主要是校运会的裁判实习和校外的运动会裁判实习,但这些均是围绕教育实习展开的,其占比为10%;集中实践教学则是中学教材教法中的授课段落体验,其占比最少,为5%。

表2 山西省10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调查

因此不难看出这种实习、实践模式的形成和专业定位有很大关系,但是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竞争力方面被限定的范围较窄,可选择性体现不明显。

2.2 存在的问题

2.2.1 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供需矛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当供大于求时,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但当供不应求时,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体育教育专业输出的人才也同样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其培养的人才是不是应用型、能不能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也同样是对这条真理的一种验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新时代健康中国理念的深入人心,这是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契机,也是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发展的契机。毕竟社会主义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体育类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时对专业资质较高的体育类培训人才的需求无疑越来越多。

黎涌明等人在2018年“2018年中国健身趋势”中通过借鉴ACSM11年的全球健身趋势调查经验,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为:对健身专业人士的认可、私人教练、减重是中国的健身趋势[1],作为高校应该敏感到看到这些,并能在专业技能设置上做出积极的应对。

然而在这方面山西省的高校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教学模式和技能传授亦然没有太大的变化,正是这种一成不变使得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与新时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矛盾,这也是导致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其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2.2 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在高校也永远是飘扬的旗帜,是高校发展的原生动力。而在此过程中课程的创新无疑是这种原生动力的核心加速器,因为课程的实施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通路和必备条件。

但是通过表2以及实地走访,发现山西省10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近5年内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传统模式的专业课知识和技能教学,以及与教学技能相适应的裁判技能认证,缺乏新时代出现的体育新知识和新技能培训,如体适能教练、私人教练、健身教练等,而这在新时代又是必须的。

面对新的时代,裁判证和传统的专业技能亦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也最终使得学生走向社会时会出现尴尬的境地,即有知识、有技能而不被认可,进而不能被录用,必须进行再培训,从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学生的原生就业竞争力无形之中受到束缚,社会主义新时代给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机遇,面对这种机遇,体育教育的专业属性可以不变,但其内涵应拓宽,培养的体育教师的角色应延展,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的体育课堂,而应多走向社会,成为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体育教师”,能传道、能授业、能解惑,而这些需要课程体系设置的与时俱进。

2.2.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实践课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应用型人才主体的积极性与生俱来的一些特质就决定了人是具有不同的个性、兴趣而客观存在的,那么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其理应包容而不失个性,体育教育专业也不例外,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接受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越来越多,通过这种接受他们变得越来越愿意尝试、越来越博学,也越来越充满激情地去实践、奋斗。

通过走访和调查可以看出,山西省10所高校的学生在学校规定范围内的实习、实践形式相对单一,主要突出的是和教学相关的教育实习、专业实践,而且教育实习是学校安排的,其他形式的自主实习通常不被认可,这主要是体育教育的专业性质所确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的时代,新的命题,新的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体育教育的渗入,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实现由政策引导的转型向时代要求的实践转变,并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价值,使其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使实践方式拓宽、能力层次提升、就业范围扩大得以实现。

2.3 解决的对策

2.3.1 以创客教育为视角,构筑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创客教育是将“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开展基于创造的学习[2]。而且创客教育一出现便和应用型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与体育紧密相关的便是体育技能工作室,现在的体育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这也是创客教育与体育教育完美结合的一种体现。

马军在2017年一篇题为“源于创客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时间场”文章中所指出的“以体育技能工作室为实践载体,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创客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对推动体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3]”。

创客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和实践,通过创客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创客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载体便是网络,因此基于创客教育的以上特点,无疑为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通过创客教育的理念、载体来搭建应用型人才的平台,通过创客理念的植入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精神养料,通过载体的植入为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法宝,进而使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下感受信息时代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的伟大力量,最终让学生敢于面对新知识,敢于接受新挑战,敢于做出新选择,最终从真正意义上成为被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3.2 以“乐动会”为导向,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价值取向“乐动会”理念是于素梅教授在2018年体育学刊发表的一篇题为”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乐动会’体育课堂建构”的文章中首次提到的。乐:参与学习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发生明显变化,体现在学习表现更积极主动;动:参与学习的行为发生了结构性变革,突出体育课上的动脑,包括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甚至是创新思想,而不仅仅是动体;会:参与学习的结果发生了实质性改变,所谓会,可以理解为知了、懂了、能了,即发生了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能到能的质的改变[4]。从其理念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学生作为授课对象的主体性,注重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图2 课程价值取向[4]

众所周知学生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主体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课程的价值取向引导而建立的,因此课程的设置、价值取向将会影响培养人才的定位和社会适应性。

以“乐动会”为理念的课程设置也更大程度上迎合了这种需求,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创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提升,实现与社会的无缝接轨,成为被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图2)。

2.3.3 以超循环理论[5]为指导,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超循环理论是德国著名科学家艾根创建的,而且目前为止这种理论已经很成熟并被应用到各种领域,关于超循环理论在体育方面应用的研究也不少,其中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青少年体育、体育科技文献通报以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上均出现过,其主要探讨的是超循环理论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终身体育以及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等,以上的研究也证明了超循环理论可以很好地应用在体育领域,当然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借鉴,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图3)。

图3 超循环理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5]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植入教学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学生通过对体育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技能的吸收,提升自我价值,这就是人才的一种成长过程,然后再通过这种过程下的见证成为体育应用型人才;体育应用型人才再通过创新,融入到社会中,接受社会的检验,这是一次循环,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竞争的优胜略汰再把人才需求传递给教师,最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循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质量一步步上升,进而在与社会的融合中实现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 结 语

面对存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的供需矛盾、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学生实习与实践课形式单一以及无法激发应用型人才主体的积极性的问题,可以创客教育为视角,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切实保证学生学习资源的共享共融,就业资源的互利互惠,使他们愿意转变并努力转变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可以“乐动会”为导向,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价值取向,导向的正确性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课程价值取向,知道课程的价值后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被需要,成为应用人才、有用之才;可以超循环理论为指导,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的质量是高校生存之本,也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层层体系的循环、优化,可以最终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突破、实现欣欣向荣。

猜你喜欢
山西省创客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校园创客交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