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课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接近小学生的生活。”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学习的目标。那么,科学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近几年的教学谈谈自己不成熟的几点看法:
一、 提出有效的问题,激发科学探究欲望
科学探究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一个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有效的探究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它直接影响后面探究活动的进行。每一个人总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许多有助于适应环境的知识,这种知识就是他的“既知”。学生正是拥有这种“既知”走进课堂,他们相信自己的“既知”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提出科学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既知”,创设新异情景,将他们引入一个“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境界,用学生的体验来说,就是处于似懂非懂、似会非会、似能胜任又不能胜任的感觉。在这种情景中,他们求知心灵被撞击,渴望解决问题,对新知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教科版五下的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前一节课,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发现,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并通过观察气球皮鼓起的状态能判断两杯水冷热情况。本节课一开始,我延续前一节课的话题,要孩子们用上节课的实验装置做一组两个杯子热水温差不大的加热对比实验,并要求仔细观察气球皮鼓起的状态,判断那杯水更热?孩子们此时茫然了,“哎,看不出来,气球皮鼓得都差不多。”他们发现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通过观察气球皮鼓起的状态,不能准确地判断两杯水的冷热情况,于是孩子们开始有了寻找其他实验方法或改进当前实验方法的需求。我紧紧抓住孩子们已有的认识和困惑,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放在杯中的水变热后的体积变化最明显的现象是什么?”孩子們猜测:水面会上升。“那要清楚地观察水这种特殊的物质受热后的体积变化,我们该怎么办?”孩子们积极寻求方法,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的实验装置的探究。
二、 加强有效指导、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的扶着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一步到位。在教学探究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部分进行。因此,学生在探究时,我们要适时、有效地指导,确保孩子们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循序渐进,让他们形成安全、规范操作的习惯。同时注意操作不要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
在实际探究中,孩子们往往因材料多,实验的步骤多,产生的现象多,不容易掌握整个实验的全过程。我们应事前明确指导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必要时把实验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大的步骤,给学生有个清晰的思路,关键的步骤我们还可以再作分解,必要的时候做示范。如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孩子们第一次自己使用酒精灯,我先通过讲解、演示,让他们了解酒精灯的构造,然后规范示范酒精灯的使用,接着让几位孩子试着操作,我适时纠正拿酒精灯的手势,指导学生对熄灭酒精灯的操作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全班所有的孩子都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我才组织大家按照课本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分离食盐和水的实验。实验中,我特别强调:千万不能用手去触碰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很烫的器材;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一定要熄灭酒精灯。
三、 开展有效课外活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在自然中获取知识才是无限的。
(一) 指导学生开展课堂后续活动
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在课堂小结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水、啤酒、牛奶、饮料、酱油、醋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能不能说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孩子们有两种声音,大多数孩子认为有,也有少部分孩子不同意,这是一个人思维是否严密的考验。这个问题有待于课外继续探究才能解决。于是我引导:“其他液体孩子们去探究过吗?科学的结论需要证据的支持,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用今天的课堂探究方法去探究你喜欢的液体,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好不好?现在,我们只能说,许多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此时,孩子们明白,“许多液体”不同于“所有液体”,自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再去探究其他液体,用实验的事实来回答。这样课堂探究活动不由自主地延伸到了课外,在孩子们课外探究的过程中,课内的新知得到巩固,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 指导制作小制作
课外小制作无论是在器材的准备、过程的设计、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结论的得出,都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不但尝试新办法,反复试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六课《做个小开关》,学生明白了手电筒和开关的原理之后,为自己制造的电路设计一个开关来自由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孩子们课外独立准备材料,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独立经历一个完整的制作过程,这个过程孩子们不仅巩固有关开关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开关的方法和步骤。他们把自己独立设计和制作完成小开关连接到简单电路中,看到自己做的开关也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内心抑制不住喜悦,同时对下一次动手做活动充满期待。
总之,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孩子们必须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我们要为他们创设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简介:
王天碧,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严道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