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借助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独立探究等方法,给予学生“主动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参与定理、公式形成的全过程,让他们体验到知识的来龙去脉,获得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 立体图形;动手操作;学生现状;空间观念;主动性;逻辑思维
一、 现阶段,小学立体图形教学中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
(一) 当前教学方式的现状
操作中课堂场面混乱,缺少教师的引导;操作中学生缺乏主动性;操作中缺乏知识的提炼;操作的目的不明确等。
(二) 现有教材情况
小学高年级所学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是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飞跃,这些立体图形的学习,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相对于平面图形的学习,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材并没有直接呈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概念,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形状来认识几何图形,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从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三) 学生的现状
平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直观感受不够,导致这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理想。
二、 针对现有存在的现状,更应该明确动手操作在立体图形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索与开展动手操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动手操作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创新思维能有效地结合
(一) 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兴趣
一节数学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是衡量一节课成败首要因素,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能解决从某一面或几个面观察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拼搭出所观察的立体图形的知识难点,专门设计了分小组动手操作,每小组准备8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搭建成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一面的或两面形状无法确定唯一的立体图形,但根据从三个方面观察到的形状来推断、摆出所观察的立体图形,所推断出的图形是唯一。同时练习中让学生“听要求摆一摆”,学生动脑又动手,兴趣非常高,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一节课下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想象、动脑地地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激情,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二)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直观性特别强,对于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对于一些“公式”“定义”“数”等概念性的知识学生较难理解,认识也比较模糊。尤其在高年级立体图形教学中,可以借助动手操作活动来引导学生们观察、分析、比较感性材料,使其逐步达到理性认识,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思维过渡。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探究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联系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探究的:让各小组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容器,用倒水或倒沙子的方法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倒几次可以将圆柱装满,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汇报实验过程与结果,学生可能会说:把圆锥装满沙子,再倒进圆柱里,三次刚好装满;把圆柱装满水,再往圆锥里倒,正好倒了三次。学生各抒己见在小组中讨论、总结达成共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对比的方法明白了“圆锥体积为什么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三)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空间观念较弱,而对直观的物体、摸得着的实物却容易感知,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让学生去亲身体会各种几何体的特征,在脑海中形成各种各样的表象。例如:教学《圆柱认识》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柱体的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圆柱的表面,并说一说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以及各部分各有什么特征,这样通过具体观察和操作圆柱的制作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一些基本特征以及侧面展开图的认识与理解,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与合作交往能力,使学生对圆柱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使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到三维空间观念。
(四) 动手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一般只有二十多分钟,如果在课堂上都是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学生会显得枯燥又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几何图形课堂上老师恰当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摸一摸,想一想,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为了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精心设计一个环节:运用“排水法”实验操作。学生小组合作用排水法探求梨的体积,这样培养了小组的合作团队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体验通过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从而让学生明白上升前、上升后、上升那部分水的底面积相等,体积则由高来决定,理解了梨的体积=底面积×两次水位高的差。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动手操作了,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习效果更加高效。
(五) 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
动手操作并不是简单的“动手活动”,应该是操作与观察、猜想、思维同行,伴随着一定的数学思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发现规律,小组的讨论让学生之间的思维发生碰撞。可见在立体图形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动手操作在开展的有效形式和有效方法
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仅是在学校的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更多在课外或在家里,与同学、家人一起来操作,来解决身边遇到的数学问题。在立体图形教学中动手操作开展的形式有多种,如师生互动,思维碰撞;生生互动,取长补短,亲子互动,快乐体验等。
在立體图形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方法也有多种,如观察法、触摸法、拼装、拆卸法、实验法、补面法、思维构建法等,这些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是可以综合运用的,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在立体图形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动手操作并不仅仅是一节课、一个阶段,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将动手操作活动合理安排在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
作者简介:
欧阳湘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