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浙江温州市教育局提出了“品质科研”的追求。本文以实际行动对此进行了诠释,试图从科学的角度重新理解学情分析的内涵,重新发现学情分析的价值,重新探索学情分析的操作路径。
关键词:学情;认识;前测;路径
2017年4月,温州市教育科研大会暨首届教科研成果博览会隆重举行,会议全面吹响了“重构研究范式,重塑学术匠心,追寻品质科研”的行动号角。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在所在农村学校开展了培养教师科学的学情分析方法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明晰了学情分析的内涵和价值,重构了学情分析的实施路径。
一、 学情分析内涵上的再认识——从碎片走向系统
笔者在行动之前对本校51位教师做了一次教师学情前测能力问卷调查。测试结果表明还有43.2%的老师并不十分清楚学情前测是什么意思,大部分老师对学情分析的内涵认识是比较浅表和狭隘的,只是一种主观性较浓的碎片化理解。
之后通过80多篇关于“学情分析”代表性文章的学习,老师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化理解:学情分析就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从时空维度去划分,包括学期学情分析、单元学情分析、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五个层级。学期学情分析是对学生一个学年或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分析,一般重点关注学生共性的学习特征;单元学情分析是对学生一个单元学习的情况分析,侧重分析学生的单元起始能力和相关主题经验;课前学情分析,即学情前测,就是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起点,侧重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征;课中学情分析是学生进入课堂后的表现,注重实时学习状态的分析;课后学情分析是指学生一课学习结束后的分析,重点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 学情分析价值上的再认识——从自发走向自觉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认为学情分析理应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那么,学情分析的价值在哪里呢?笔者以为至少可以在两个主体身上体现出来:
1. 学情分析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成为可能。教育改革的终极追求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合适的教育。学生的原有基础一样吗?奥苏泊尔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有三个变量:一是认知结构可利用性方面的差异,二是认知结构可辨别性方面的差异,三是认知结构稳定性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新知的时候,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的能力以及敏锐辨析新旧知识区别和联系的能力都存在差异。如果我们不对学生的现实情况做出具体分析,怎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呢?
2. 学情分析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前途光明。教师一辈子打交道的就两样东西,一是课程,也就是教材,二是学生,也就是我们的培养对象。学情分析实践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学情证据,实现了教师从经验性的学情描述向科学性的学情研究迈进。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可以采用量表测验、问卷调查、试题测试等方式,还可以通过文献查阅、拓展性访谈、日常观察和同伴教师经验分享辅助探究。诸多有利条件自然使教师的教学走向研究性,自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学合一的教育智慧,自然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三、 学情分析操作上的再认识——从经验走向科学
(一) 宏观层面的学情分析。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应用最广泛的科学量表是《学习适应性测验》(AAT)。该量表的施测对象是各年级的入学新生。通过测查,教师可以宏观地了解学生的适应性水平,结合日常观察,为学生建立档案袋,实施个别跟踪辅导,有助于一般学生及学习习惯不良学生快速提升成绩。
(二) 中观层面的学情分析。即影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往往需要结合学科特征和单元知识特点进行研究。一般需要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单元主题的认识,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践行情况等。
(三) 微观层面的学情分析。微观层面关注学生对某一课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种学情分析。以课前学情分析,即学情前测为例,其基本实施路径包括如下四步:
1. 理解教材、确定目标。具体到某一课內容来说,学情前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通常,我们根据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要掌握的技能来确定测试内容。比如,《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通过研读教材、教学用书、课程标准等课程资料,我们可知,本节课教学主要涉及小数的概念和意义,小数的读写法,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确定前测目标为:了解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掌握如何?学生理解物品价格标签上小数的意义吗?学生会读写小数吗?学生知道分母是十的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吗?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2. 设计问题、编制问卷。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设计问题,编制前测问卷。前测问卷一般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语,主要告诉学生测试的目的、要求和时间,以及写一些消除学生紧张心理的话。第二部分是试题,试题一般要对应上面的目标,以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当然也有作图题和填空题。此外,根据需要还可以要求学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为进一步有针对性访谈做准备。
3. 组织测试、数据统计。组织前测与我们平时的考试一样,要让学生遵守相应的纪律,比如独立完成等。测试卷完成后,进行数据统计。逐题统计后,可以针对某些题目、某些答案,找学生进行小组或个别访谈。访谈结果也作为第一手数据保留。
4. 分析结果、提出建议。数据统计后,我们就可以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尝试对教学设计提出建议。
经过近一年的探究,我们对学情分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是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期待研究:学生之间各种学习变量的差异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的?教师如何才能更准确地发现学生的差异,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等等。只能说,品质科研,我们走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办公室.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手册[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2]谢晨,胡惠闵.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J].全球机遇展望,2015(2):20-27.
[3]马文杰,鲍建生.“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13(09):52-57.
作者简介:
徐大彬,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永嘉县上塘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