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优质的课堂导入能使整节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结合具体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导入;实效性
一个优质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理念是新课程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最深刻阐述。德育课教学是教师主要任务,是带教材走向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从教材联系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学生的生活有效地链接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验”教材中承载的价值目标。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種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一、 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地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二、 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地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三、 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导入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教师是否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教学,是否真正以教学育人的目的来完成我们的神圣使命?我想作为新时代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能做到,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福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科普童话,2017(43).
[2]张燕燕.试论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6(51).
[3]玄连花.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J].作文教学研究,2016(03).
[4]武红梅.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
[5]尹光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J].时代教育,2014(14).
[6]薛俊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4(15).
[7]王尔玉.有效地让思想品德教育走进生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8]黄军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探讨[J].吉林教育,2018(18).
作者简介:
唐晓成,河北省张家口市,河北省赤城县兴仁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