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表情达意能力的表现。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运用以及有关智力活动的统一的心理过程。因此,作文课的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挥最大潜能专注于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阅读;作文
“人是作文的灵魂,写作是心灵的喷泉。”新课标中要求学生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张伟忠博士在《写作教学的四种要求》书里提到:作文教学应当追求“真、善、美、新”。
有术无道,止于术我们需要教什么?“教”应使作文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自我发现,不断创造的行为。“教”要解放学生心灵,唤醒(他心中已经存在的)体验,展示个性。
首先,“教”,不是“传授”知识、技能,而是“开发”心灵、个性。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其次,从应试到应需的转变。“应需”是应学生生活、生命成长、发展之需。作文教学目的何在?应该让学生对之充满兴趣,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要让学生感到写作就像吃饭、喘气一样不可或缺。若唤醒了这种体验,那么,一切技巧都可忽略,都可不教。所以我们要时刻考虑:需要教什么,不需要教什么。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高峰体验,使他们享受发现和创造的快感。
一、 打通读写,培养一颗文心
欧阳修说:“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閱读和写作好似鸟的一对双翼,只有双翼共振,才会鹏程万里。在读与写的关系上要确立,“读就是写,写就是读”的理念和写作规范。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言感知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并重。
我们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学多半都是带有功利色彩的,这个功利性的追逐使我们一再丧失了写作的本源——语言感知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共创。也就是说,我们都看到了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得分高低的关键,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是基于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之上的。
这种能力主要在阅读教中学中培养。比如在讲授《土地的誓言》时,让学生读课文,读到“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学生把下半句里的“着”给漏掉,读成“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我就问他:“你这样都觉得别扭吗?”引导学生反复比较阅读这一句,学生最终悟出:这一个“着”字,使得故乡的召唤声音更真切、明晰了,还有一种复沓之美,音韵之美。你教给他,他就一遍遍的读,觉得真的像唱歌,百读不厌。这样读文章,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就会增强。
其次,作文教学是为了“唤醒”学生的言语系统。
大家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红楼梦》吧?在你连续看了一段时间后,关了电视,说话的时候也是略带半文言的味;还有女同胞好像喜欢看韩剧的多一点,看带字幕的原声韩剧,自己也会被带动和剧中的人物一样用那种语气腔调说话了。这多少有点像我说的“语言感知”与“语言表达”的关系。对语言的感知是的确可以作用于语言的表达的,这比较类似于“灵感”。但是,只要有了积累,灵感绝对不是传说,对于我们的学生,也一样。
最后,以课文为范例,进行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材所选课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载体和主渠道。语文教学不可偏废课文的学习,课文是经时代沉淀下来的经典,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典范性特点,是作为学生写作的好范文。
我们学完《济南的冬天》,便让孩子摹写《家乡的冬天》,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启发学生回忆童年往事,学生会写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村东的池塘里我是不去的,因为那里传说半夜里有小孩哭……”的句子。
二、 善于动笔,培养一双巧手
《课程标准》规定“初中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在完成这一目标时,要注意从培养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效率入手,运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这对写作来说是至理名言。小马过河,只有自己到河里一探深浅。站在岸上,听老马“讲”和在老马指导下“练”,终究不能解决问题。叶圣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反复阐述,“单靠教师出题每周一作,未免太少,不能收到充分的效果。”因此,教材要求的作文任务完成,还需课外作文。自己有了意思、情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信、写随笔、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两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一思想藤蔓一样蔓延开去,直到藤梢和根部都不收拢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作随笔的题材。”“作者的动手写随笔,读者的乐于读随笔,都为着新鲜的意趣。……新鲜的意趣只能以作者自己作准,自己觉得新鲜,同时又料想到必然有一部分人也会觉得新鲜,这一篇随笔就很值得写了。”
三、 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尝试多重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一) 学生自评
学生作文定稿后,即大声朗读一遍,在文后写下自己细作的优点、缺点及疑惑等内容;然后再交到小组长手里。
(二) 师评
写出鼓励性的评语。用创新式评语评改作文,一改过去“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中心突出”的“四字评语”模式,巧妙切入,智慧点拨。教师要评选出优秀作文,在讲评课上让学生范读。这一步很关键,往往是学生写作的“风标”。
四、 结语
“仰之弥高”,路在前方。追寻,使一路风景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任雪云.如何提高中学作文教学[J].今日科苑,2009(03).
[2]钮绪纯,杨玉栋.中学作文教学的瓶颈与突破[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作者简介:
程小飞,山东省济宁市,济宁孔子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