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术界提出了“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特点的”的观点。近年来在中国,“教育公平”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关于实现教育公平的改革措施,在宏观上为实现教育公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致使学生不能受到公平的教育对待,不能均等地享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使其丧失学习积极性和缺乏自信心,因此研究解决在班级管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对策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主要从班级管理和教育公平的概念、初中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缺失的方面、以教育公平为目的改革初中班级管理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我国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初中生创造轻松、优质、公平的学习氛围,同时提升我国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和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育公平;初中班级;对策
一、 班级管理、教育公平的概念
(一) 班级管理
基于浙江师范大学傅建明教授在《班级管理案例》中指出:“班级管理是指班级管理的主体在班级教育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管理职能,使班级管理客体向班级管理目标发展的过程。广义的班级管理指学校领导和年级组长对学校班级的教育管理;狭义的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和各科目老师对班里各学科的管理”。本文主要讲的是狭义的初中班级管理。
(二)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定义也被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宏观的教育公平指教育形式的公平性,微观的教育公平指教育的实质的公平性。田恒平在《中小学班级常规管理》中阐述:宏观上的教育公平,是社会给予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分享公共教育资源的发展状态。微观上的公平,指班级作为教育的基础单位,实现教育公平的形式即教育公平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适用的发展空间,共享教育资源。
(三) 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
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就是在以班主任为主的管理者对班级实施管理的基础上,运用班级管理的研究成果及科学理论指导班级工作,进行思想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全员自我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日常管理等,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资源的作用,统一配置教育资源,使其促进班级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班级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使班级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从而在班级中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最终保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
二、 初中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 初中班级思想教育管理不公平
思想教育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伴之必要的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必要的思想教育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管理。同时思想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成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提供动力的作用,又与其他各育有机结合,共同担负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
班级,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影响的综合教育实体,加强思想教育管理,切实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无疑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想教育教育内容是丰富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仍在补充新的内涵。就初中教育管理而言,落实这些任务和内容的渠道也是很多的,其中班级管理和班级教育在这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就目前中国的现状而言,很多初中生有着先天的优越感,自我意识明显增长,长生了“成人感”,但并不能够很好地分析和认识自己、尊重别人;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集体和国家的一员。遇到挫折,有些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可以坚持潜心实干,有些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心理辅导,丧失信心,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总的来说,思想教育教育的不公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 初中班级系统管理不公平
班级对学校来说是学校的子系统,它本身又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要实现科学管理,就要根据系统论基本原理的要求,实现班级的最优化管理。
比如,目前我国初中生班级系统管理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学课堂的几方面:在传统课堂中,所有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一样且不变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学资源,用集体教学的方式,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而且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所有的教学活动。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的教育家荷克丝的《差异教学》一书中有一个《课堂教学检核表》,依据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因材施教,打造差异性的课堂,比如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课程内容来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进度;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或学习偏好,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合适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考核教学成果,并采取密集(加速、删除、替代)方法进行教學。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采取陈旧古板的教学设计,无法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公平。同时教师缺乏与不同层次的学生沟通、情绪难以控制、课堂评价过于空洞等问题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有着不公平的课堂评价。教师对后进生的作业检查不细致,不能理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动不动就要求重写或者抄写无意义的一百遍。
实现系统管理的这一目标,要通过信息反馈,实现对班级的调控。运用这一原理于班级管理中,就是要根据学校和班级教育计划、本班的实际情况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的要求,向全班学生发出指令性信息,全班各级组织和每个学生将产生不同的反响,出现不同的结果。班主任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掌握反馈信息,然后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再次向全班发出信息,实现调控管理,达到预期的管理。同时实现分级管理,各负其责。
(三) 初中班级全员自我管理不公平
全员自我管理是指要使班级全体学生人人主动参与管理工作,班主任、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对学生实行管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管理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班级学生的內在矛盾运动而实现的。但目前的现状是:一些教师和学校视成绩差和不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为专制的对象,认为这些学生既拉低学科成绩的平均分,又破坏教学秩序,也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成绩与纪律这两条线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阵营,这是教学歧视的常见形态,往往使受歧视的同学失去信心,厌恶学习。
有报道显示,教师的语言暴力也是集中在低分的“差生”中。在北京,36%的初中生曾被老师称为“猪”“别给脸不要脸”之类的冷暴力。而“好生”得到最多的都是“你真棒”“你真能”此类的鼓励和赞许的笑脸。在此,变相的体罚已经在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教育的公平性。
初中班级全员自我管理的不公平的从师生方面还包括:学生的课后作业没有因人而异,打击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辅导不公平,对优等生比较偏袒,对后进生报以随波逐流的想法。
2013年11月8日,某县第二中学初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安排学习较差的学生在教室外面考试。据了解,这些初三的学生正在进行期中考试。考试正值立冬,当地温度骤降十几度,班主任教师说安排这些平时学习较差,偶尔调皮捣蛋的学生在外面考试,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学习的艰辛。
班主任重视优等生、忽视后进生的做法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班级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初中生都处于青春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教师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对他们进行一味地打压都会起到反效果。初中生自尊心受挫后,容易与教师产生敌对情绪,也容易使他们向两极发展,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另外还有部分教师注重升学率和分数,忽视对学生的品德评价。这些都使初中的班级教育工作与品行评价缺乏公平性。
(四) 初中班级规范和制度化管理不公平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看到,有的班主任工作缺乏应有的规章和制度,或者虽有规章和制度而不能落实执行,盲目、随意性的成分很大,致使班级经常处于忙乱状态。这样的班级管理水平极低,效果极差。班级管理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过大。除此之外,学生不能遵规守纪;班级具体工作没有人检查和验收;班级的活动内容较为单一,无法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班级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不平等;部分学生被班主任惩罚不许参加班级活动,致使学生对于不公平待遇产生心理压力甚至辍学思想等,都是管理中的不公平现象的具体体现。
(五) 初中班级日常管理不公平
初中生的日常管理中不公平现象有:班主任缺乏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无法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且对待学生家长没做到一视同仁;对于班干部的选拔出现不公平现象,成绩好才能做班干部,不仅埋没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同时使学生对班干部产生抵触心理;班级排座位现象不公平,后进生基本与前排座位无缘,班主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反应和想法,只能增加学生的负面情绪;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不公正且奖惩不公,很多教师都是口头随意奖惩,不考虑各种因素的负面影响。
三、 初中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初中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班级是学校的一部分,是学校的一个小小的组织单位。班级管理是否合理同时也体现一个学校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仍然盛行,考试,分数,升学率也是另各个学校校长头疼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将班级分为好班、差班或者重点班、普通班或者快班和慢班,甚至称呼一些后进生为“尾子”,意思是没有升学的希望,只是学校的尾巴,只能拖后腿。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初中生的自尊,影响其心理发展。
2011年10月,某中学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校方将学生的作业本分成了三个颜色。成绩好的学生用绿色的作业本,成绩中等用黄色的,而成绩差的同学只能领红色作业本。校领导说,分层次作业是为了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分层次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部门调查之后,该学校收回了三色作业本,统一改用没有字母标记的黄色作业本。
校方的做法从实质上来说,不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和教育的公平性,而是彻底的教育歧视。在校方领导的指示和默许下,一些不合理的班级管理问题也凸显出来。
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正式提出了班级授课制这种形式。但是不得不承认,或许由于班级自身局限的缘故,它的弊端也在暴露。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班级授课制仍是并且会长期成为我国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教学形式。课程设置仍旧是统一化管理,重视分数和升学率,导致管理制度缺乏人文关怀,课程设置统一化,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二) 初中班主任自身的原因
美国的教育家吉尔特认为,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与学生的关系,要赢得学生的心。
很多班主任都未从应试教育的理念中真正走出来,仍然存在着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缺乏现代班级管理理念。并且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高度发展,每个人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也与日俱增。难以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消极的教学态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初中学生从心理学理论上来说,属于心理“断乳期”,这一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和一定的生活和活动方式,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期。据调查分析,师生感情不融洽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在“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莫过于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了。所以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多数学生面对班主任的冷面孔、高声呵斥、滥下结论的说教都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产生紊乱的现象,对任何事物都厌倦反感,形成逆反,从而影响教育的公平评价。
(三) 初中学生自身的差异性
除了教师和学校是产生不公平的原因,其实初中学生的自身差异性也是导致实质教育不公平的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先天的资质与后天努力的成绩。在先天资质的差异方面,学生的外貌,掌握知识的程度等等都受先天遗传基因的影响,正是这些遗传基质的不同,学生呈现各异,造成与班主任沟通交往或是印象感官的差异。在学习成绩的差异方面,在应试教育在学校地位仍为主导的今天,学生以学为主,学习成绩的优异仍然是教师看待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准,学习成绩直接量化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成为班主任对学生印象的客观信息源。
(四) 家庭与社会的原因
从客观上来看,存在在初中班级管理中不公平的现象的原因还在于家庭和社会。学生如同稚嫩的幼苗,还缺乏“洁身自好”的独立能力,更无改造环境的伟大力量,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诱惑,不免无所适从,甚至盲目接受。成人群体中的各种不良行为,也会在以时隐时现的形式影响着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有些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失去信心,有些学生开始随波逐流,有些学生郁郁寡欢,忧心忡忡。
家庭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小环境,而社会则属于一个大环境。父母的传统功利观、人情观对于当今学校教育公平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造成班主任为了维护这个“情”,不惜破坏正常教学秩序,影响实现实质教育公平。此外,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很多人不惜金钱,走门子,拉关系,这种行为严重不仅破坏了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也破坏了班主任对于班级公平公正的管理。所以说社会的腐败风气同样影响着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表现行为。无奈的是,对于社会环境,学校可能做的工作是极其有限的。
四、 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的改革对策
(一)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学校管理理念
学校领导班子是办学的带头人,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组织者、管理着、指挥者。学校领导班子是一个大集体,但又是由个体成员构成的。所以,作为学校管理方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能够使班级管理更好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主要措施有:学校的各项制度应该趋向合理,改变对于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加强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首要目的进行教育。社会的发展需要综合性人才,所以班级管理应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设置多样化的学习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 立足班级管理概念,提高班主任自我素质,公平对待学生
完善班级的管理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对于传统消极的班级管理制度我们应给予批判,避免班级管理出现班主任“一言堂”的情况。给班级有制定统一的目标及口号,让学生有为之奋斗的共同动力。
班主任的专制管理思想只会使学生产生行为和思想的叛逆。初中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应遵循“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比如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
“人文关怀”这个词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到过,它的核心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給予学生必需的人文关怀,并注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帮助学生完成心理建构。新的班级管理理念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地面对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调整心情乐观地面对生活。
班级管理是一项塑造人、培养人的工作,管理者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的高低对其教育对象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察觉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那么在班级管理制度中,班主任扮演着管理者这个重要角色,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是初中班主任的责任和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班主任除了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班主任的业务素质了。立足班级管理现状,班主任应做到正确引导小集体的发展,促进大集体的优质持久发展。班主任对学生要因材施教,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同时班主任还要做好班级的德育工作,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对学生的关心要一视同仁,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不能忽视学生的感受和个人意愿,激励并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和潜力。初中生对班主任的评价是相当重视的,要多做形成性评价,少做终结性评价。班主任不能对不同学生有不同待遇,要做到一视同仁。对学生道德评价的过程同样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实践证明,民主性的师生关系更能够形成健康良性互动。
(三) 丰富初中班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要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参与班级管理。初中生对于班级的活动是比较有热情的,班级活动体现班级团结力的同时能够展现学生的不同特长,是初中生实现自我价值、提升成就感的重要渠道。
班主任应丰富班级活动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而且不应有强制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容易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发挥潜能的机会。同时班主任应鼓励每位学生参与班级活动,讲授团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活动中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倾向,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公平。适时地开展竞技性活动,强化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意志。介绍名人成长经历,以此激励学生;对学习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情感品质。
(四) 公平公正处理日常事务,奖惩公正
初中班级管理中,家长与班主任的沟通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家长与老师的联系,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特别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更能够帮助双方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个人想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督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做到真正地与家长一起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对待学生家长要一视同仁,尊重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帮助并协助家长一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初中班级管理实现教育公平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中教育的主要目标和追求就是教育的公平。解决目前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教育公平的管理观念;同时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要努力丰富班级日常活动,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应注重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位学生学有所成;要用心公正地处理好每件事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在维持班级正常运行的同时,为每个初中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教育是遗憾的艺术,永远不可能重来。所以,我们更应注意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问题,使之更好地为教师和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旺根.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教育公平的实现——基于师德建设的视角[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3(6).
[2]檀鲁镔.教育公平问题在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反映及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114-115.
[3]徐生娥.教育公平研究的基本视角与启示[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6):55-56.
[4]李玉.浅谈初中班级管理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1):188.
[5]雷建兰.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09(32).
作者简介:
姚晶晶,安徽省亳州市,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