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莉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福建南平3542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不同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成为21世纪重要的心血管疾病。据调查研究表明[1]:我国65-74岁人群中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高达1.35%[1]。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有着较差的预后。临床将慢性心衰患者危险程度给予分层处理,尤其是高危人群。除了分层危险因素外,还应寻找新的预后因素,了解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从而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如何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率,寻求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脑钠肽(BNP)成为检测及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实验室指标,但该检测有着较高的费用,导致未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因此,本文特选取1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检验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自2014年11月-2017年11月的1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做为此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休息及活动时呼吸急促、肺部啰音、心脏扩大、周围性水肿;超声心动图异常;理解并签署该研究制定的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无精神病者及其重症肝肾功能障碍者。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 53-78岁,平均年龄(60.08±14.23)岁。根据心力衰竭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Ⅱ级、Ⅲ级和Ⅳ级组,其中Ⅱ级47例,Ⅲ级78例,Ⅳ级43例。选取同时期我院体检的健康者168例,男性97例,女性51例;年龄 56-78 岁,平均年龄(61.78±13.43)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均对红细胞分布宽度进行检验,于清晨空腹取2ml静脉血,采用: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ADVIA 2120i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分布宽度。
比较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同时将红细胞分布宽度分为<13.1%、13.1%-14.5%、>14.5%。观察比较不同红细胞分布宽度下的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肌酐、氨基末端脑钠肽。
临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采用%表示,用χ2检验;年龄、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肌酐、氨基末端脑钠肽水平均采用(x±s)表示,用t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其临床结果,若两组差异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为(11.23±1.34),观察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为(19.90±2.06),两者经对比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内有Ⅱ级、Ⅲ级、Ⅳ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红细胞分布 宽 度 分 别 为 (13.34±1.90)、(16.89±1.45)、(18.56±1.45)。随着心衰级别越高,其细胞分布宽度越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划分,当红细胞分布宽度<13.1%时,其死亡率为0;当红细胞分布宽度为13.1%-14.5%时,有2例死亡,死亡率达到2.56%;红细胞分布宽度大于>14.5%时,有7例死亡,其死亡率达到20.59%。表明:红细胞分布宽度越大,其死亡率越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当红细胞分布宽度小于13.1%时,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肌酐、氨基末端脑钠肽分别为(132.34±12.34)g/l、(60.23 ±9.80)% 、(103.67 ±12.36)μmol/L、(222.12±12.34)pg/l;而红细胞分布宽度大于14.5%时,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肌酐、氨基末端脑钠肽分别为 (108.89±13.23)、(48.89±20.45)、(163.80±17.34)、(445.34±18.34)。当红细胞分布宽度越高时,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越低(P<0.05),而肌酐、氨基末端脑钠肽水平越来越高(P<0.05)。详见下表1所示。
表1 不同红细胞分布宽度下的临床资料分析(x±s)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成为当前较为重要的任务。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评估手段有心电图、心脏超声及其胸片、实验室检查,但以上方法均存在不足,如:左室射血分数水平无法反应患者的舒张功能,较为常见的心功能分级标准有纽约心功能分级,其评估不存在客观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随有神经内分泌及其炎症免疫系统的改变,使得实验室及其辅助检查存在局限性。迄今为止,慢性心力衰竭标志物的研究较多,国外已有学者[3]认为具有理想性的标志物应该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其较好的测定重复性,且操作方便,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检测结果,并且年龄、种族及性别对其测定有着较小的影响。从当前来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大多集中在基层县医院,因此,寻找一种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的标志物对其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分布宽度主要反应了红细胞大小的异质性的参数,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能够完成其检测,并成为血常规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依据中就有血红细胞分布宽度,采用缺铁性贫血体积治疗后,检测红细胞分布宽度会有所上升,逐渐恢复正常健康者的水平。近期已有学者研究[4],贫血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生与预后有一定相关性。红细胞分布宽度作为血常规中最为常见的检测项目,研究其对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研究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着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严重性,其红细胞分布宽度越高。由此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为红细胞分布宽度升高。此外,有学者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也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升高相关。在本次研究中,红细胞分布宽度越高,其死亡率也高。与上述报道相一致。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随有贫血,已有学者研究表明:血细胞分布宽度与血红蛋白呈现负相关,且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与预后的重要因素。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新功能受损,导致胃肠道淤血,胃肠功能减弱,导致无法吸收营养,使得患者缺乏营养,导致贫血[5]。近年来,已有学者研究表明[6]: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存在异常,导致红细胞体积其血红蛋白发生变化,而慢性心力衰竭正在发生时,其血红细胞分布宽度急速增加。
红细胞分布宽度属于多标志方法的客观指标,由于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使其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治研究的热点话题。从众多研究可知,红细胞分布宽度对诊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有重要作用。另外,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增加,可促进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肾功能受损、神经内分泌激活等因素相关[7]。由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升高,可影响氨基末端脑钠肽水平,两者呈现正相关,且氨基末端脑钠肽可想直接使得血管收缩,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红细胞分布宽度与人体的肾功能强度呈现负相关,尤其是肾功能受损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有着较差的预后。在本次研究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越来越高时,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越低,而肌酐、氨基末端脑钠肽水平越来越高。通过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从而实施针对性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检验红细胞分布宽度可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提供可靠依据,利于临床实施针对性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