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林燕 宋 玲 孔令楣
(福州市第七医院,福建福州350001)
冠心病是我国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老年人是冠心病高发的主要人群,随着老龄化态势的加重,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1]。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的治疗技术改进与临床推广使用,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2]。但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临床典型症状为胸痛,因其长期受到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与困扰、严重缺乏成功治愈的信心,因此在冠心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态,对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着极大的负性影响,严重影响后期治疗效果[3]。而优质护理对于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可使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护理服务,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11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54例;年龄范围在60~81岁以内。观察组:平均年龄在(64.86±8.24)岁;病程 2~6 年,平均病程在(5.12±2.98)年;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例,Ⅱ级26例,Ⅲ级24例,IV级2例。对照组:年龄 59-80 岁,平均年龄在(64.79±8.36)岁;病程 3~7年,平均病程在(5.23±3.12)年;心功能分级:Ⅰ级7例,Ⅱ级27例,Ⅲ级19例,IV级4例。纳入标准:参照冠心病诊疗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4]。(1)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愿意积极配合治疗者(2)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等临床诊断确诊为冠心病。(3)其他重要脏器无明显受损者(4)意识清晰具备一定的沟通理解能力;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疾病史(2)意识不清晰或认知、沟通障碍者(3)严重肝肾功能性障碍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有以下内容:(1)将病房环境布置得整洁温馨(2)定时改变体位预防患者出现压疮[5-6](3)加强用药护理;帮助患者合理调整饮食结构(4)并发症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主要包括入院知识及疾病知识相关的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冠心病疾病知识,并一一解答患者及家属存在的疑问。可根据患者病情为其制定冠心病疾病宣教卡放置在床头,方便患者及其家属可以随时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通过制定并印发教育宣传手册放于护理站供患者及家属随时可以翻阅了解。还可以定期邀请治疗专业人士定期开展有关冠心病疾病的健康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医疗观念。另外,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及日常应注意的事项,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观念看待疾病,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还应加强护理人员优质护理方面的教育,进而提升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工作的了解及认同。
(2)优质心理护理。入院初期,患者大都对医院环境感觉比较陌生,又因疾病给身体的痛苦和折磨,因此大多数冠心病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此时护理人员应多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主动积极地为患者介绍病区环境情况以及同住一个病室的病友。促使患者可以尽快接受自己患者的角色。对存在不健康心理状态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了解患者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及精神压力,培养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进而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及态度。沟通时应施以礼貌的微笑,态度尽量和蔼可亲,并充分尊重、理解患者,尽快消除患者与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为患者定期安排心理咨询,了解并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3)行为护理干预。授予患者一些先进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以便患者紧张、焦躁的心情得到有效舒缓,及时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调节过来,促使患者神经处于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行为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可让患者多听一些舒缓轻快的音乐,进而起到心态放松愉悦的作用。还可叮嘱患者参加一些如散步、打太极等体育锻炼活动,但在锻炼过程中必须注意控制锻炼强度及锻炼时间,切记不可过量。锻炼活动后患者的心率将会比其休息时增加28次/min,在保证不会引发胸闷、气短等不良反应为基本前提,逐渐增加患者的活动量,从而避免患者出现劳累过度的情况。如活动过程中或锻炼后出现不适需立即返回上一层活动。有专家指出,负性情绪往往会对患者的睡眠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如果睡眠质量较差极易导致冠心病危险事件的发生[7],因此应指导患者日常必须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确保睡眠充足,如此可有效防止冠心病疾病的发作。提醒患者在睡前7h内尽量不要饮用咖啡及浓茶等饮料。可以在每晚睡前饮用一杯牛奶帮助其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或者用热水坚持泡脚25min以此消除一天的疲惫感,改善患者的居住环境尽可能保持安静舒适,温度、湿度舒适,并使用光线柔和的地灯避免刺激灯光影响睡眠。针对情况特殊,十分缺乏睡眠的患者可使用镇静剂帮助其睡眠。
(4)康复性训练。护理人员应科学指导患者生活自理锻炼,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行为习惯;并积极鼓励患者可尝试做一些自己身体可以承受的恢复性运动,进而避免患者出现血栓等不良并发症,加强患者自身机体的免疫力。
(1)心理状态评分。通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正确评价;两种自评量表均分为20个条目,评价总分的高低与焦虑或抑郁程度呈正相关,及评价总分越高则证明患者焦虑或抑郁程度越高(2)治疗依从性评分。主要从患者的复查情况、服药情况以及生活作息习惯等三个方面的依从性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正确评价,依从性总共分为良好、差两个层次;治疗总依从性取三类依从性良好率平均值。比较护理6个月以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指标评价情况。
所有数据均采用软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 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良好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 2。
冠心病属于一种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管腔内脂质沉积而引起冠状动脉管径狭窄,冠状动脉闭塞,造成供血区域的心肌缺血、氧气供应障碍,导致心肌细胞凋亡。病情若未得到及时控制甚至会引发心绞痛。大多数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会出现胸痛剧烈的情况,患者极易出现紧张、恐惧等不健康情绪,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猝死、急性心梗发生率大大提升[8]。近年来,通过流行病学长期研究得知,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导致其生存质量大大降低。目前临床尚不能完全治愈此疾病,主要通过药物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9]。目前冠心病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药物控制和手术介入的方法进行对症治疗,并逐渐开始重视帮助患者纠正生活习惯对冠心病病情控制的作用效果,甚至认为对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及时纠正与药物治疗一样重要,而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其生活习惯的纠正有着直接作用,对于患者药物服用的规范性以及复查的依从性也有极大的影响。优质护理的提出,对于规范护理人员临床治疗依从性的指导及心理护理干预。优质护理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医护模式,优质护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的,对于患者的心理、生理、精神等各个方面有提供了优质护理服务,并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生活行为习惯以及康复护理等干预,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促使患者的护理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患者的身心处于一个比较舒适化的状态,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大大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获得了有效提升[10]。总而言之,优质护理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生活方式的护理,更重要的是精神层次的护理。一是心理优质护理干预:实现了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与患者进行了疾病知识的交流,而且在此过程中真正达到了与患者心与心的沟通,对患者心中的顾虑有了清楚的认识,并从临床医学的角度、以患者朋友身份向其提出有效建议,帮助患者树立了健康乐观的心态,对疾病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人员的工作,而患者心理状态的积极性转变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二是生活行为习惯的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实施了睡眠指导、放松方式指导、运动锻炼等方面的护理干预。不仅有效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改正了原有的坏习惯,而且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放松方式指导下精神压力得到了有效纾解,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治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了有效提升。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和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及心理状态,提高其生存质量,利于患者早日获得康复。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