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亚云
[摘 要]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互,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提问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向前发展,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反之则会导致课堂走向低效,分析课堂提问的误区并思考正确的做法能够让我们的课堂更为紧凑,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为宽广.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误区;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靠“提问”与“理答”,这是最为直接的交互方式. 从教学作用上来看,对学生而言,有效的教学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核心概念的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学生在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均获得有效提升;对于教师而言,有效的提问能够及时地反馈教学的效果,暴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 但是,我们当下高中数学的课堂提问现状却不是太乐观,存在着诸多误区,导致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没有能够得到凸显,甚至有些提问还降低了课堂的实效,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正视当下课堂提问的误区. 本文首先分析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误区之所在,针对误区就如何有效提问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误区1: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晰
1. 误区表现
什么是课堂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个方面的误区有2个特征:其一,我们的课堂提问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即为了课堂有提问而提问;其二,我们的提问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导致问题没有能够紧扣课堂教学的重点,甚至还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让学生有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们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错误解读而导致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根,不过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该是交流越热闹越好,所以課堂提问很多,而且为了能够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热闹清晰,问题往往趋于低思维层次,课堂没有“静”的过程,片面地追求热闹,使得课堂从原先的满堂灌走向了满堂问,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形式上的问”和“随意的问”,甚至有些课堂被“是不是”“对不对”所充斥着.
2. 对策研究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目的性,促进学生的思维有效发展呢?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在理念上更新,重视课堂提问,每一个问题在提出之前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指向,教师自我思索“为什么要问”确保问题的设置是有效的,当然目标指向性还应该是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即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而服务的.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二项式定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探究中来,我们可以设置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1:今天是星期二,大家想一想7天后、8天后分别是星期几?那么,如果是200天后呢?82008天后呢?
问题2:为了促进大家学习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班主任老师准备挑选小组长,先各个组讨论推荐,考虑到我们班男生比较多,所以每个组先推荐3名男生、2名女生,班上一共有4个组,班主任在每组推荐的候选人中挑选 1 名组长,请你帮老师算一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法?
问题设计评价:从问题的设计来看这两个问题均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两个问题均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1”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为他们平时只关注前后几天的规律,还没有考虑太多天以后,这一问题的给出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问题2”是一个具有过程性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顺利地引入二项式定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伊始,他们的大脑更善于接受的是具体化问题而并非数学规律本身或问题的答案,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一节课就变成带着问题去思考的探究之旅,有助于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
误区2: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欠妥
1. 误区表现
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我们的问题就一定是有效的么?也不一定,有效的问题还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目前对于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1)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怎样的问题是简单问题呢?如果我们走进课堂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的提问,提问语音刚落,学生无须思考就异口同声推出了答案,或者学生经过简单的思考也都能得到正确的答案,这种问题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对数学问题较深层次的思考.
(2)问题设计过于复杂,与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相比,教师的问题提出后,班上绝大多数的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在头脑中搜索不到与之匹配的知识、经验与方法,思维一片茫然,然后教师无奈,只能灌输.
(3)问题设计过于详细,新课程强调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即给学生搭好支架. 问题的设计就是搭支架的过程,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打支架的过程中思考得过于详细,以至于学生只需要顺着问题就能很顺利攀登到知识的顶端. 如果我们抽去所有的支架,学生的思维就所剩无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学生被问题牵着鼻子走,缺乏复杂性的思考过程.
(4)问题设计过于宽泛,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开放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学生思维的出发点不一样得到的方法、结论和个人经历不一样,有助于交流和合作,但是我们有些教师的问题设置过于宽泛,导致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回答才能够接近重点,过于宽泛的问题导致教学重点的偏离与缺失,也会导致课堂教学趋于低效.
上述问题设计上存在的误区,都是由于我们教师没有很好地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导致的. 从学生的心理学视角分析,如果我们提出的问题学生很轻易地就运用现有的知识解决了,那么在他的思维发展中就会进一步强化原有认知的应用性,而不会推进思维向前发展. 当然,如果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学生无法与现有的知识构成任何联系,学生的思维毫无头绪,也无法促使思维过程的发生,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 问题是桥梁,是联系原有知识与将学习知识之间的桥梁. 当然问题的设计也不能过于详细,详细的问题会限制学生的思考,导致学生的思维容量缺失,适当开放并不等于过于宽泛,因为过于宽泛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的方向迷失在思考的海洋之中.
2. 对策研究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提问呢?
中国有句与提问相关的教育名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难者”. 这句话其实就道出了问题的桥梁式作用,这与最近发展区理论不谋而合,再结合到我们高中数学教学,笔者认为有效的问题设计满足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问题设计必须满足主体学习和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问题设计必须要能够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正情绪;
(3)探究是发现的利器,我们的问题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具有探究性,即能够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顺着问题学生积极思考,能够找到探究的方向;
(4)生活是知识的本源,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的问题设计必须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当然也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提供一个生活情境),推动学生的实践意识的提升,促进知识的有意义构建,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数列这一章学习完后,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下几个问题.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问题1:如果a4+a5=0,请你尝试着比较S1与S7、S2与S6、S3与S5的大小关系,并观察你得到的结果看看能否整合为等式或不等式的形态.
问题2:一般地,若存在正整数k,使ak+ak+1=0成立,我们可将问题1中的结论做相应的推广,试写出推广后的结论,并推断其是否正确.
问题3:试对等比数列{bn}做类似的研究,写出你的研究结论,并说明理由.
问题设计评价: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有梯度,但又有开放性,问题1相对较为简单,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其作用在于为问题2做一个铺垫. 如果没有问题1,学生直接思考问题2则有一定的难度. 在问题2解决后,我们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证明,而证明的过程则是为了学生能够有经验去思考问题3. 3个问题的设置在不断地引领着学生跨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被抬高,认知逐步深化,解决问题的经验也随之不断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