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和对策探究

2018-10-29 04:39刘凯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故事

刘凯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讲好中国故事是传播正能量,树立中国良好形象,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需要,也是抢占舆论宣传主阵地和话语权的需要。本文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的对策。讲好中国故事应抓住线上线下两个阵地;讲好中国故事要培养大学生感知时间和空间的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应根植于中国伟大实践中;讲好中国故事要敢讲会讲。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故事;主阵地

一、何谓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这次会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再次吹响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号角,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人才培养的命脉。这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讲什么、如何讲的根本问题。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国家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广大思政教师而言,前提是弄清楚中国故事的内涵是什么?所谓“中国故事”,是指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与情感的故事,在其中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3]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故事承载着人们普遍的美好愿景,展现中华民族的特性。这就要求广大思政教师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描绘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营造一张桃花源般的美好蓝图,激发人们的想象与追求。

二、为什么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

为什么要在高校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治国需德才兼备之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课质量的好坏,关乎青年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近些年来,西方消极思潮甚嚣尘上,唱衰、抹黑中国,混淆视听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国内有些人常常传递负能量,在互联网效应的助推之下,使中国的良好形象受到损害,甚至有教师在高校课堂上大肆批评中国的政策,把一些问题的矛头指向政府,反过来为西方的民主制度摇旗呐喊,出现“吃着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现象。这些都会影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党中央及时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对这些问题开出药方,发挥治病救人的作用。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十分重要和迫切,但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在中国、在人民、在高校、在课堂。通过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则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牵住了立德树人的牛鼻子。

1、向大学生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需要

当前社会出现了一股浮躁气息,在信息畅通发达的时代,标题党、键盘手、愤青者、注水者出现了,他们往往躲在偏僻的角落里,像一只蛀虫一样啃咬着社会健康的机体,或者像招魂者那样打算把遭历史遗弃的东西唤醒,不时发出沉闷的声响,这就把一部分人吓着了。这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青年大学生处在人生十字路口,涉世未深且经验略显不足,尚未养成一身胆气。此刻,就要交给他们一把御敌之剑,散射出正义的光辉与锋芒,进而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在高校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就是锻铸御敌之剑,斩断一切污浊与混沌,还世界一片清明与祥和。对于大学生来说,以一身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以光明对抗黑暗,用正能量抵消负能量,继续唱响主旋律。在高校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将刮起一阵清风,犹如一股清流沁人心里,深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2、自觉抵制西方消极思想的需要

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图谋从未停止,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甚嚣尘上,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将其一股脑的打包传到中国,试图对青少年和大学生进行西化,通过电影、著作、广告、广播等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和影响。在一个清醒者和旁观者面前,西方的那些小把戏的本来面目将被揭穿;对于大学生而言,还缺乏明确的判断和健全的是非观,尚未养成独立的人格,很难完全抵抗住这些表面华丽、实则消极腐朽的西方思潮的毒害与侵蚀。自觉构筑起防御战线,主动拿出自己的矛和盾,这一任务不能只交给艺术家、知识分子、评论家、政治家……,更要依靠活力四射的大学生,依靠高校思政课的强大育人功能,通过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英雄人物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模式和理论,展开宏大叙事,打造自身的金钟罩,使西方消极思想无处藏身。

3、抢占高校宣传主阵地的需要

面对西方来势汹汹的舆论宣传,是时候出击了,也必须出击了。当前,在校园里,一些人士在高校传教拉拢大学生;在网络上,西方媒体抢占话语权,抢占舆论宣传主阵地。为此,在高校思政课上以电子媒介为载体,以鲜活素材为内容,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是牢牢抓住大学生的心,抢占高校宣传主阵地的需要。中国已经没有退路,要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打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于传统的宣传媒体,中国已经错失一次良机,对于新兴媒体必须牢牢抓住,构造好内部堡垒,织起一张严密的网,对于西方对中国的不利宣传,要刨其骨、抽其筋,对其进行釜底抽薪。通过分析现实事例让大学生知其所以然,坚定人生信念,自觉击破西方的谎言,牢牢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过多讲西方故事,忽略中国因素

近代中国的学科发展和建设受到西方很大的影响,人文社会科学亦是如此,许多学术名词和概念也是在西方学科基础上翻译而来,这就使老师们在授课中不知不觉的沿着西方学科的路子向下走。在思政课备课和讲授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往往过多的涉及西方国家的人和事,习惯于运用发生在西方的事例和故事,很少看到中国故事,很少看到中国因素的影子。故事内容和取材比例不合理,减少了在课堂上宣传中国的机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符号印象弱化,降低了讲中国的效度。因而,课堂内容设置和取材结构应合理,布局要紧促严密,以保证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能入耳入脑入心。

2、注意正反故事比例,以传播正能量为主旋律

在高校思政课上,讲故事要注意语境,注意正反故事的搭配比例,不能只讲反面典型,涉及太多假丑恶,更要讲好正面故事,以传播正能量为基调,以弘扬主旋律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弘扬和追求真善美。信心来自于实力,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值得每个人骄傲和自豪,应该比任何时候都要自信。因此,要在高校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敢于为中国站台,敢于为家乡代言,通过思政课人员的良好精神面貌,感染学生、震撼学生、带动学生,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注重故事内容,讲究叙事方式

高校思政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这对在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就中国故事的内容而言,避免故事陈旧、粗枝大叶、内容单调。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中国积累了宝贵财富。文字、绘画、建筑、雕刻、戏曲、武术、饮食等丰富内容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素材。就目前而言,中国对这些灿烂文化挖掘还不够,这就导致了有内容无故事,有故事无内容的尴尬局面。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需要打破常规看传统,跳出中国看世界。另一方面,就中国故事的叙述方式而言,高校思政课上要避免叙事方式单调,不够活泼,注意讲故事的情绪和表述方式。关键在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打包、处理和宣传,将中国元素融入故事之中,追求“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和直白的文风”。[4]讲好中国故事,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故事,不断探索和革新教学方法,研究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方法和传播手段,在高校思政课上使用“叙事式教学方法”,[5]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魅力和亲和力,做到连天线、接地气,在小故事中彰显大道理,突显人生大智慧,在大道理中穿插小故事,创建情景逼真、构思巧妙、符合客观实际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对策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艺术问题。理查德·罗蒂主张:“描写一个民族经历过什么又试图成为什么,不应该只是准确地再现现实,而应该是努力塑造一种精神认同(moral identity)。”[6]不论民族、不分地域,所有人都像磁铁一样依附于这种认同的周围,营造一种热情讨论的氛围,“探讨哪些希望是我们可以追求的,哪些幻想是我们应该放弃的”。[7]为此“必须讲述富有启迪性的故事,叙说自己民族过去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任何国家都必须忠于自己的过去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每个国家都要依靠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去塑造民族历史的形象,去叙说民族过去的故事。”[8]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敢于叙说自己国家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应该大胆而富有激情地讲好中國故事,以此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讲好中国故事应抓住线上线下两个阵地

《论语·魏灵公》中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互联网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围绕故事的内容下功夫,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微信、微博、QQ、电子邮箱等各种方式,主动宣传中国故事,挖掘优秀文化,制作经典视频和课件资源,开展故事专栏,抢占网络宣传阵地,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做好校园生活中的理论宣传工作,注重线上思想阵地建设,抓住思政课堂,实现线上线下齐抓共管,让中国故事深入学生心中,进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讲好中国故事要培养大学生感知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之间的竞争是其本身对时间管理和空间感知的竞争。谁提前认识到了时间的一维性、紧迫性,谁就掌握了先机;谁认识到空间的三维性,谁就具有了前瞻性。培养大学生感知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在中国故事中理解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辩证的对待和分析历史事件,感知时空转换的魅力,提升对于事情的理解能力,学会判断和思考中国问题,在完善自身人格中奉献青春和热血,积极投身于中国伟大建设浪潮中。在宏大历史维度中找准定位,画出美丽的弧线。

3、讲好中国故事应根植于中国伟大实践中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故事提供了沃土。中国故事应根植于中国的大实践,根植于中国大地之上。对于中国故事,习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等。这就要求要到田野中去,到边远地区去,到大街小巷去,到人民中去,只有这样,故事和素材才鲜活而有力量,丰富而显厚重,讲出来的故事才能打动人,激发人们的美好想象。才能使人在实践和体验中身心协调、统一,具有了厚重感和踏实感,多了安全感,少了飘渺感和焦虑感,少了被剥夺感。让中国故事像吹过麦田的风一样,沁人心脾,芳香四溢;让中国故事像春天下过的雨一样,滴滴珍贵,凉爽惬意。使大学生充分尊重历史,对于英雄人物怀有崇敬和敬畏之心,对于未来,以乌托邦式的激情进行描绘,在平凡人物和事件中找出不平凡。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无论是公开讨论,还是课堂授课,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大学生关注中国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关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努力走好自己的路。

4、讲好中国故事要敢讲会讲

第一,要敢讲。大胆、自信的把中国故事讲出来,不再拘谨和畏惧,以个人魅力渲染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映衬个人魅力。第二,要巧讲。好的中国故事要像诗一样,有韵律、有味道、有情景,也要像山水画一样,凭借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展现国人的大格局、美意识和真境界。将情寓于景之中,突显国家爱好和平、合作共赢和包容并蓄的形象,借它物传我之音。第三,要会讲。围绕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国历史、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模式,讲好中国故事,故事既要符合历史实际,又要切合中国现实情况,使故事接地气、有灵气和出名气,提高故事的感染力、说服力和亲和力。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来,在娓娓道来中讲述中国、宣传中国、赞美中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光明日报,2013-08-21(01).

[3] 李云雷.何谓“中国故事”[N].人民日报,2014-01-24(24).

[4] 贺雪峰.“大循环”:经验的本体性与中国社会科学的主体性[J].探索与争鸣,2017(2).

[5] 王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叙事式教学方法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5(07).

[6][7][8] 理查德·罗蒂.铸就我们的国家[M],黄宗英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9.

【作者简介】

刘 凯(1989—)男,陕西商洛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故事
坚守普法主阵地 五年耕耘结硕果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党校教师在“两学一做”中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培养学生写字能力的三个重要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