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IL-6、FIB和sCD40L水平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2018-10-26 01:34朱红艳王海峰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硬化斑块稳定性

白 云,朱红艳,王海峰

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临床最常见也最具危害性的疾病之一,属于动脉硬化的一种,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1-2]。曾有研究显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来说,其往往伴随着动脉斑块的形成,而根据其斑块的性质可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2-3]。相比较稳定性斑块而言,不稳定性斑块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发生血栓及供血障碍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故及时判定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以及其斑块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5]。目前,临床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斑块形成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阐述清楚[6],但有资料报道,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7]。本研究观察分析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纤维蛋白原(FIB)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组。①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确诊;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明确诊断标准[8];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伴有原发性心、肺、肝肾以及脑部系统疾病者;存在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者;存在精神及沟通障碍者;自愿退出本研究者。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

1.2方法 根据资料结果记录分析IL-6、FIB和sCD40L的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IL-6、FIB和sCD40L检测方法:所有纳入研究者在检测当日清晨于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IB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IISA)测定IL-6和sCD40L水平,所有操作均按照试剂盒上步骤严格执行[9]。根据斑块检查结果将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和斑块不稳定组,每组60例。斑块稳定判定标准:使用美国JOM ED in Vison @Gold 4. 01血管内超声诊断仪及图像分析系统定性测定指标,按照超声回声的强弱将斑块定性分为软斑块、硬斑块,软斑块为不稳定性斑块,硬斑块为稳定性斑块[10]。

1.3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纳入研究者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分析比较3组IL-6、FIB和sCD40L水平以及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斑块的纤维帽厚度、斑块大小、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脂核与斑块比以及面积狭窄率。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3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对照组为正常体检者,斑块稳定组和斑块不稳定组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2.2IL-6、FIB和sCD40L水平 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IL-6、FIB和sCD40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斑块不稳定组IL-6和sCD40L水平高于斑块稳定组(P<0.05),但2组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白介素-6、纤维蛋白原和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比较

注:对照组为正常体检者,斑块稳定组和斑块不稳定组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斑块稳定组比较,cP<0.05

2.3斑块情况 斑块不稳定组脂核与斑块比和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大于斑块稳定组,而纤维帽厚度和面积狭窄率低于斑块稳定组(P<0.01)。2组斑块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较

注:与斑块稳定组比较,bP<0.01

2.4IL-6、FIB和sCD40L水平与斑块之间关系 IL-6、FIB和sCD40L水平与脂核与斑块比和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呈正相关,与纤维帽厚度和面积狭窄率呈负相关(P<0.05,P<0.01)。见表4。

表4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白介素-6、纤维蛋白原和可溶性CD40配体水平与斑块之间关系

3 讨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龄化逐渐加重,随之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逐渐增多,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1]。曾有研究报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在世界排名第一,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问题[12-14],故找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原因并进行预防及采取相应措施阻止其病情进展是临床的研究热点[15-16]。

目前,临床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原因及进展机制尚无文献明确报道,但曾有资料报告显示,机体炎性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均有密切联系[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患者IL-6、FIB和sCD40L水平均升高,且斑块不稳定患者IL-6和sCD40L水平高于斑块稳定者。提示相关炎性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进展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结合以往研究和本研究结果可知IL-6属于一种潜在性的促炎细胞因子,其主要通过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产生[20]。该细胞因子对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在血管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加速内皮下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迁移,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另一方面,IL-6还可影响血小板、内皮细胞及凝血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FIB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因子,该物质及其降解产物大部分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大量的聚集对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迁移具有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加脂质在纤维斑块中的聚集,导致斑块形成[21-22]。国内外研究报道,CD40-CD40L系统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炎性反应和凝血过程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23],而sCD40L属于CD40-CD40L系统中的成员之一,其主要由CD40L被水解成可溶性片段后进入血液循环所形成。相关生物学研究显示,sCD40L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产生如白介素、细胞黏附因子等多种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的生物学因子,从而加速斑块的形成,当其表达水平越高时,其斑块形成速度越快[24]。而对于斑块形成后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脂质核心和纤维帽厚度,核心越小和厚度越大,则稳定性较好[25]。本研究结果显示,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IL-6、FIB和sCD40L水平与脂核与斑块比和脂核或无回声带面积呈正相关,与面积狭窄率和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提示IL-6、FIB和sCD40L水平与斑块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联系。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IL-6、FIB和sCD40L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密切联系。但本研究所选样本含量过小及研究时间过短,尚存在不足之处,可加大样本含量和延长研究时间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硬化斑块稳定性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类k-Hessian方程解的存在性和渐近稳定性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作战体系结构稳定性突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