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恒洁
[摘 要]文本解读就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与作者在文字间进行沟通、交流,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相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语文教学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基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文本解读方法,提升文本解读水平,让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十足,学生的参与性更高。以《梅花魂》为例,分别从学习者、文本与作者三个维度开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85-02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思乡”为主体,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于自己故乡浓厚的思想感情。文章讲述梅花,却又不单单是在讲述梅花,而是借助梅花和作者与外公一起的几件事表达了外公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华侨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因此在进行这类感情浓郁的文章解读时,教师可以从体会文本情感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一、基于学习者维度,及时填补情感的空白
学习者与一般的读者相似,但却有根本的区别,一般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可以遵从自己的本心,如果对这篇文章感兴趣,那我就多花时间进行文本分析,如果对这篇文章并不感兴趣,那就草草而过。但学习者不同,学习者不论内心对文章是否感兴趣,都要对文本进行分析,所以教师在教导者的身份上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从而愿意主动进行文本解读。当学习者在文本解读时发生困难,教师就要为学习者搭建解读的解题,让学生感悟到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梅花魂》这篇文章描述的是思乡之情,由于小学生很少有离开家乡的机会,从未“离乡”,何谈“思乡”!所以学生在阅读《梅花魂》这篇文章时无法明白为什么外祖父会面对着一幅墨梅图频频落泪,为什么作者的外祖父如此挚爱梅花?而梅花魂到底是什么?这是阻挡学生文本解读的难点,想要让学生突破难点,教师就要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为学生填补情感空白,让学生感受到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收集生活中带有梅花的物件、诗词与歌曲。在上课时,学生带来了梅花的装饰品、发饰、书法、雨伞、衣服等等,他们从带来的物件中就会发现我们中国人真的很爱梅花,哪怕梅花只开在冬天,花期也很短,却在生活中处处能看到梅花的身影。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去理解外祖父为什么会那么喜欢看梅花?学生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因为我们中国人十分喜欢梅花,到处都是梅花,所以外祖父看着梅花就像是在看自己的祖国一样”!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组纪录片,这组纪录片讲述的是在当时华侨离开祖国后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再次回国,所以外祖父的频繁落泪是因为他再也无法回国了,只能够通过看看故乡的梅花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学生在观看纪录片后,对外祖父的情感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初步感受到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接着,教师出示学生找到的关于梅花的诗句、文章,例如毛泽东的《咏梅》,王安石的《梅花》,让学生看到无数的文人墨客都钟爱梅花,为梅花题了一首又一首的诗词,学生初步感受了梅花的内涵。这时教师再问学生:“为什么热爱梅花就是热爱祖国?”学生就能够理解因为我们中国人都喜欢梅花,所以看到梅花就像看到我们的祖国一样。
在最初的文本解读时,教师不能够站在一个教导者的角度,而是站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了解到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有哪些难题,逐个的去攻破难题,清楚地知道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需要破译哪些密码,借助不同的教具引导学生逐步破译密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基于文本的维度,关注情感表达的序列
文本的呈现形式是直线性的序列语言,也就是通过时间与空间来将事件叙述清楚,从而传递出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跟随着文本原有的维度进行环节设计,让学生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本构思的巧妙,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梅花魂》这篇文章内容较长,文章中一共选了作者与自己的外祖父经历的5件事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课标》对高年级学段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能够对文本有整体性的把控,领悟文本情感的要求。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认为只要让学生概括每一段落的段落大意就可以体会到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他们在课堂中只是简单地询问学生课文发生了那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些问题对于刚跨入高年级学段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回答时也是一知半解,不着边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事件入手,引导学生找到不同事件的相通之处,让学生围绕着“外祖父干什么时怎么了”来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概括这五件事,从“外祖父读诗落泪——外祖父看到了梅花脏了生气——外祖父知我要回国而哭泣——外祖父送墨梅图——外祖父送梅华绢流泪”,在这样的时间顺序中,学生能够把握住文章的人物、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也在文本解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基于作者的维度,凸显关键词句的情感张力
作者是创作文章的人,也是最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人。所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题,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为什么要书写这篇文章。《梅花魂》的作者陈慧瑛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为自己的外祖父一直想要回到家乡但是却未能如愿,为了纪念这种深刻的感情写下这篇文章;二是因为作者借描写梅花希望自己的每一位读者也像梅花一样有骨气,不怕困难。文章安排了第十三自然段来描述作者的感情,借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梅花与祖国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外祖父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关键的语句是:“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秀气。”这一句便是作者对梅花品格的赞颂。在教学之初,学生便对梅花有了初步的认知,了解到我们中国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以及梅花的品格,那么在阅读到“愈……愈……”这一句时,学生对梅花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梅花精神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品格的人,教师让学生借助“愈……愈……”来造句,体会梅花的精神。于是课堂中就有了许多精彩的表达:“外祖父愈是读着有关梅花的诗,愈是思念自己的祖国。”“我弄脏墨梅图时,外祖父愈是生气,愈代表他对祖国爱得深沉。”“外祖父送我梅花绢帕时愈是舍不得,愈是代表他对作者能够回国的羡慕。”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这样的句型去形容一下生活中的物件,让学生熟悉“愈……愈……”的用法,在写作中也可以熟练运用。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句式训练,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因此,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不能够一味地参照教参来教学,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这样只会让学生对文本一知半解。文本解读必须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明确学习者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从而更好地设置教学环节帮助学习者理解文本;还要站在文本的维度上,明确文本发生的时间与事件,更好地去疏通文章脉络;最后要站在作者的维度上了解作者为什么写下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才可以为学生设定好最适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无限地发展。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