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捷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首,千百年来始终是文人学子的必读书目。它所包含的“明明德”“止于至善”“格物致知”等人生准则和治学态度早已深入读书人的灵魂,成为中华文人风骨和气质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经典的魅力正是在于它的历久弥新,无论人们何时去读,都能从中得到不同的观照和启发。因此,当我用一种教育人的眼光去重温《大学》,我不仅看到了它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大义,更惊觉其中竟然蕴含着丰富的班级管理智慧。
中华文明中缘起于尧舜时期的“德文化”一直是世人的至高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标准之一。《大学》一书便系统地论述了儒家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为全书奠定了三大纲领,“明明德”为其首。《大学》中亦有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达人”之前必先“达己”,“达己”又在于修养品德、端正内心。
教育是传播文化的事业,“德文化”在教育实践中最好的体现即为学校开展德育建设,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一大方向的引领下,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把“以德育人”作为班级工作的目标,积极进行班级德育建设。
班级德育工作与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不尽相同,因此,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前,必须首先明确自己工作的定位———班级德育应是学校德育的有益补充和配合;又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所以班级德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直接性。
明确定位之后,班主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如:配合学校的德育目标,开展主题化、专业化的主题班会活动,以活动增强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认识;量化班级管理形式,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从细节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意识,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班主任应持之以恒地言传身教,依靠自己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修养和强大的人格魅力在學生中树立威信,为学生提供效仿的榜样,这样既能直接影响学生,也能使教师自身收获教育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百行德为先。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牢记德育的重要性,巧妙抓住德育时机,用心、用脑做好德育工作,真正实现“以德育人”的教育目标。
“格物致知”是《大学》中提倡的一种认知事物的智慧,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即在对事物的探索和研究中认识事物。出自《大学》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事实上,格物致知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治学和求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格物致知的工作态度还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孩子内心,倾听孩子诉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小徐是班里让人头疼的“调皮鬼”,几乎所有科任老师都向班主任反映过小徐在课堂上的顽劣表现,同学们也不喜欢和他交往。班主任曾多次将小徐叫到办公室试图谈心,可小徐始终冷着一张脸,问什么都不说。班主任尝试着联系家长,也联系不上。无奈之下,班主任决定去小徐家里家访。到了小徐家里,班主任终于明白了小徐为何叛逆如斯。原来,小徐父母早已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从小父爱和母爱的缺失让他极度缺乏安全感,只能像一只小刺猬一样紧紧地把自己包裹起来,用尖锐的性格对待外界。发现这一点后,班主任便拿出十足的耐心来关注小徐,经常鼓励、表扬他,还时不时邀请他上自己家吃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和他交流、谈心。慢慢地,小徐开始向班主任敞开心扉,变得遵守纪律、活泼开朗了,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夸赞小徐的进步。
试想一下,如果班主任在多次谈心未遂、联系家长未果后,选择了听之任之、任由小徐发展,那么小徐绝不会成为众人口中夸赞的对象。小徐的改变,正是来源于班主任所具有的格物致知的管理态度。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向善向上的天性,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原因,致使一些孩子走上弯路。对于他们,老师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说教、惩罚上,甚至任其发展,而是应该弄清背后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用合适的“钥匙”,打开孩子心灵世界的大门。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老师秉承着格物致知的态度,努力走进孩子内心,才能让师生的心灵互相碰撞,孕育美好。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重视创新、具有创新精神的国家。《诗经》有言“周虽旧邦,其日惟新”,《大学》里也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经典论述。创新是进步的源泉,这不仅适用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也同样适用于个人和班集体的发展。作为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也应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态度,不断创新班级管理形式,而不是固守成规,凭经验做事。
张老师新学期接手了一个新班级。作为资深班主任,张老师起初信心满满,她相信自己肯定可以把这个全校闻名的“难教”班级带好。然而,半个月后,张老师不禁有些怀疑起来,自己往常的经验怎么都不起作用了呢?这个班成绩并不差,只是学生非常有个性,总是挑战老师,不遵守纪律。该怎么让班级变得和谐起来?张老师冥思苦想后,决定放手一次,既然学生这么有个性、有想法,那么就让他们来做主,管理班级。于是,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她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不再像以前一样,由自己和少数班干部来做决定。很快,学生的转变让张老师惊喜不已。他们不再和班级纪律对着干,而是主动参与制定新的纪律条例,发挥自己的创意为班级献言献策。如今,即使老师偶尔“偷偷懒”,班级也能在学生的民主管理下保持着井井有条的状态。
显然,经验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虽然重要,但老师绝不能完全按照经验行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经验亦如此。作为班主任,所有的决策和管理方式都应该符合学生的个性、符合时代的发展。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如果班主任还是一成不变,那就不会办出好的教育。唯有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才能“活”起来、“动”起来。
行文至此,我不禁感叹,教育果然是一脉相承的。《大学》中所蕴含的班级管理智慧,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和学习的工作准则。重温经典,道不远人,沐浴着圣贤的光芒,我们定会不断成长,创造出美好的教育。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