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零欺凌校园: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政策研究

2018-10-25 07:39俞凌云马早明
现代教育论丛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西兰校园政策

李 睿 俞凌云 马早明

近几年来,面对日益严重的校园欺凌,芬兰、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预防校园欺凌的政策法规,试图降低本国的校园欺凌发生率。与此同时,新西兰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研究发现,新西兰强力推行预防校园欺凌政策的措施有其独特之处,且其背后也有诸多因素促使其预防校园欺凌政策的实施。根据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趋势(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在2014/2015和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的报告显示,相较于其他国家,新西兰学校的欺凌率较高。[1]与此同时,奥克兰大学青少年健康研究小组近十年来对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表明,新西兰校园欺凌行为在近年来并无任何改善。基于校园欺凌问题的严峻形势,2015年新西兰政府颁布了多项预防校园欺凌政策,旨在遏制校园欺凌的频繁发生,打造一个零校园欺凌的氛围。

一、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校园欺凌问题突出,网络欺凌频繁发生

自2011年TIMSS公布各国校园欺凌调查结果,新西兰开始高度关注国内校园欺凌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新西兰小学的校园欺凌率高居调查所涉及50个国家中的第五位。此外,新西兰参与调查的五年级学生中有68%的学生每周或每月会受到校园欺凌。国际比较中,新西兰中学欺凌率排41个国家中第18名,属于中等偏高的水平。而在9年级学生中,45%的学生表示每周或每月遭受欺凌,14%不认为“我在学校时感到安全”。

随着社交网站的盛行,网络欺凌开始演变成全球的浪潮,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新西兰态度和价值观(New Zealand Attitudes and Values, NZAV)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频繁发生的网络欺凌对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困扰:在18-19岁的人群中,60%的人遭遇过网络欺凌,且该年龄阶段的女性发生网络欺凌的概率最高约46%。该研究还发现,6%的网络欺凌受害者有自杀想法;14%的网络欺凌受害者表示他们感到受虐待或侵犯;17%的网络欺凌受害者表示他们因为欺凌而感到脆弱和无助;21%的网络欺凌受害者表示他们因此而感到沮丧。该研究还显示新西兰中学生中有30%的人受到网络欺凌。此外,根据一项调查显示,针对35个国家9岁儿童的欺凌研究中,新西兰的欺凌率在世界上排名第二。[2]与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相比,新西兰15到24岁的男性自杀率最高,女性排名第五。[3]

(二)以法维权的传统下,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政策应运而生

自上个世纪末,新西兰先后出台了《1989年教育法》(Education Act 1989)、《1995年家庭暴力法》(Domestic Violence Act 1995)、《1997年骚扰法》(Harassment Act 1997)、《2002年受害者权利法》(Victims’ Rights Act 2002)、《2015年不良数字通信法》(Harmful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ct 2015)等诸多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学生安全的法律。其中,在《1995年家庭暴力法》中涉及到了学生的生活条件,以及如何在学校环境中做出最好的回应,以确保他们的安全;而《2015年不良数字通信法》则剑指网络欺凌,明确指出在网络空间发布造成严重情绪困扰的信息实属违法行为,最高可被判处两年监禁,个人罚款高达五万美元,公司罚款高达二十万美元。

在此背景下,新西兰政府颁布了《学习积极行为》(Positive Behaviour for Learning,PB4L)、《新西兰零校园欺凌框架》(The Bullying-Free NZ School Framework) 以 及《 预防和应对欺凌:学校指南》等多项以打造零欺凌校园为目标的政策。与此同时,新西兰中学教师 协 会(the New Zealand Post Primary Teachers’Association, PPTA)在新西兰政府的支持下亦制定了《学校反暴力工具包》(School Antiviolence Toolkit),为学校制定反暴力政策和实施程序,提供包括处理欺凌、骚扰和攻击行为等多维资源。[4]

二、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政策的三重剖析

为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的发生,新西兰政府颁布多项政策措施,旨在帮助学校有效地预防和管理欺凌行为;通过支持学校创造安全和积极的环境来减少欺凌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本文以理念、主体、实践三大维度为切入点,进一步剖析、解读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的各项政策。

(一)从理念出发,认识欺凌行为,构建零欺凌校园框架

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的政策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即认识校园欺凌。《预防和应对欺凌:学校指南》基于广泛的欺凌行为的定义,侧重预防和应对学生之间(而不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或他人之间)的欺凌行为,强调校园欺凌行为具有主观故意、权力失衡、重复性、有害性四个特点。该指南指出欺凌行为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包括身体、言语和关系欺凌。所有这些欺凌形式都可以发生在现实环境或虚拟环境中并造成伤害。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各种移动设备,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鉴于欺凌行为的复杂性与隐蔽性,为了有效地预防校园欺凌行为,《预防和应对欺凌:学校指南》对欺凌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区分(见图1)。

图1 欺凌行为的主要类型

在明确欺凌的定义与欺凌的不同行为表现的基础上,《新西兰零校园欺凌框架》(The Bullying-Free NZ School Framework,以下简称《框架》)进一步细化了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的核心理念,强调基于全校预防与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九个核心要素(The nine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whole-school approach to preventing and responding to bullying)。《框架》所提出的构建零欺凌校园框架的九大核心要素主要涉及学校层面的宏观支持、具体措施的细致保障、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三个方面。

第一,学校层面的宏观支持是零欺凌校园框架得以建构的先决条件。其包括强有力的领导支持 (Strong leadership support)、有效和支持性的政策(Effective and supportive policies)以及全校专业学习与发展(School-wide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三个核心要素。在构建零欺凌校园的实践中,学校需在学校中建立反对欺凌的共识,形成有效的支持性政策,确保预防校园欺凌的政策能够在学校强大的领导力与支持力下得以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学校既需要建立专门负责学校安全的团队,又需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反校园欺凌的专业培训,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具体措施的细致保障是零欺凌校园框架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这些措施包括普遍的措施(Universal approach)、有针对性的措施(Targeted approach)和收集以及分析数据(Gathering and analysing data)三个核心要素。普遍性措施以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活动作为措施设计的两大基本单位,在强调广泛的福利基础之上,兼顾普遍性措施设计以及实施的可能性;有针对性措施则是与普遍的措施相结合的针对早期反应和有针对性的支持方法,在受欺凌开始时缓解受欺凌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从普遍性措施到有针对性措施,再到收集以及分析数据都是打造零欺凌校园的关键性环节,是采取何种程度的普遍性措施、以谁为对象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及这些措施是否发挥作用等一系列重要判断的依据。

第三,多主体的共同参与是零欺凌校园框架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其包括积极的学校与课堂的氛围和文化(A positive school and classroom climate and culture)、学生领导机构和发言权(Student leadership, agency and voice)、父母、护理者和社区的参与(Involvement of parents, carers and communities)三个核心要素。零欺凌的校园应当是一个氛围积极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重视的地方,这也是培养积极行为的基础,而积极的学校氛围与文化的塑造需要学校、父母、社区和学生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父母、护理者和社区的参与不仅有助于培养一种“关爱的精神”,父母和护理人员在发展自己的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中,也加强和纵化了基于全校预防与应对校园欺凌的实施力度与深度。学生作为校园欺凌问题最重要的主体,其自身的态度与力量对零欺凌校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对欺凌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制定出最合适的方式来预防欺凌行为。

(二)从主体出发,细化教师、家长与社会在反校园欺凌中的责任与作用

新西兰良好校园环境的营造是由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并结合教师、家长、社会三个方面展开实践。2010年,新西兰教育部制定了《学习积极行为》(Positive Behaviour for Learning,PB4L)的政策。该政策旨在帮助家长、教师、学校(包括幼儿园)解决问题行为,增进儿童的幸福感,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5]《学习积极行为》中囊括了《惊奇岁月之教师项目》(the Incredible Years Teacher Programme)、《惊奇岁月之家长项目》(the Incredible Years Parent Programme)以及《起亚卡哈项目》(Kia Kaha)三个主要的预防欺凌项目。这三个项目是为不同主体(教师、家长及社会)定制的,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项目帮助不同主体明晰其自身的责任。

1.《惊奇岁月之教师项目》:扭转问题行为,促进积极行为

教师是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师培训对反校园欺凌具有重要意义。《惊奇岁月之教师项目》是一项专为3-8岁儿童的教师所设计的为期六个月的课程项目。该项目着眼于培养掌握教师扭转问题行为并促进积极行为的教学策略。在此项目中教师需要与孩子建立积极的关系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应对不良行为和培养积极行为。其中包括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以奖励来激励儿童、提高儿童的社交技能和使用适当的后果来解决不良行为等多项具体措施的培训。研究证明,《惊奇岁月之教师项目》不仅能够促进家长与教师的互动,增进家长与儿童的积极关系,而且还能够强化儿童的情感素养和社交能力,提高儿童的自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减少行为问题的目的。[6]

2.《惊奇岁月之家长项目》:提高幼儿社交能力,增强自我控制力

除了对教师群体开展有效培训,新西兰政府还为3-8岁儿童的父母提供了《惊奇岁月之家长项目》。《惊奇岁月之家长项目》是由新西兰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者和69个非政府组织共同提供的。其目的是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提高他们的社交和自我控制能力。贯穿于该项目的核心理念有四条:其一,父母要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时光,并且让孩子们领导游戏;其二,父母应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将明确的规则和界限的制定与赞扬和鼓励使用相结合;其三,要适当地对儿童的破坏行为进行惩戒,例如暂时忽略儿童、使其失去某种特权等;其四,父母须互相学习,互相支持。

3.《起亚卡哈项目》:创造安全、尊重、零欺凌的环境

为推动社会主体为零欺凌校园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新西兰教育部与一些社会机构展开合作,共同治理校园欺凌问题,《起亚卡哈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起亚卡哈(Kia Kaha,意为“高耸”,stand tall)是新西兰警方开办的一个以学校为基础的项目。它旨在帮助学校创造出让所有社区成员都感到安全、受到尊重以及零欺凌的环境。《起亚卡哈项目》包含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课程,具体包括建立一个安全、快乐的课堂(Building a Safe Happy Classroom)(0-3岁);零欺凌区域(A Bully-Free Zone)(4-5岁);更安全的社区(Safer Communities Together)(5-8年)和我们的地方(Our Place)(9-13年)。[7]

(三)从实践出发,规划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五大程序

预防欺凌的实践程序是建立在全校参与模式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同时还需根据欺凌事件与涉事人员的特殊性,采用适合其个人需求的模式。实践程序是预防校园欺凌理念得以落实与具体化的过程,也是与不同主体的培训项目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8]

第一,准备和计划(Prepare and plan),即规划和建立基础设施,以支持实施预防欺凌计划。准备和计划这一步骤要求在准备和计划中要具备强大的领导力,且建立一个专门的反欺凌校园团队。领导力是建立和维护安全和支持学校的关键,强有力的领导也意味着对预防欺凌举措进行良好的监督,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和人员。而在反欺凌校园团队的建设中,团队的多元化是需要细致考量的。理想的情况下,团队中应当包含学校及社区所有团体的代表,以保障一系列不同观点、知识和经验保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团队可以建立自我评估和规划流程,包括如何与学生和教职工合作,如何与社区沟通和开展咨询,并检查现有的政策和流程。[9]

第二,收集数据(Gather evidence),确保全面了解学校的欺凌行为,确定欺凌的程度和类型以及何处运作良好,何处需要改进。其中包括调查学生和工作人员、咨询家长、了解学校和周边环境中可能威胁学生安全的因素。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根据学校环境的不同,欺凌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定期收集可靠的数据,并制定适合学生需要的举措。

第三,计划行动(Plan action)。为保障行动的有效性,行动计划需经历制定、咨询与批准三个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制定行动计划(Developing an action plan),即利用收集的数据,规划学校预防欺凌行动计划,兼顾《新西兰零校园欺凌框架》九个要素中的每一个要素,以确定符合学校愿景的适当目标。咨询行动计划(Consulting on the action plan),即行动计划草案完成并获得批准后发给工作人员、家长和学生以及更广泛的学校社区进行咨询和反馈。完成并批准计划(Finalising and approving the plan):咨询学校社区后,根据反馈来完善行动计划,提交学校领导和董事会最终批准。一旦行动计划被批准,预防欺凌小组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第四,采取行动(Take action),将行动计划付诸实践。实践计划的过程需贯穿《新西兰零校园欺凌框架》中的核心要素,在此理念基础之上结合学校、事件与对象的特殊性,在计划的实施阶段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五,审查和保持(Review and sustain),即建立规程,定期检查和审查行动及结果。最有效的预防欺凌措施是通过不断改进行动,并持续进行监督和审查。学校在自我评估过程开始时收集的数据可以形成一个基准,以便对未来的变化进行衡量。随着计划和举措的发展,这些数据还可以作为持续改进的一部分。除了调查数据之外,还需咨询学校社区(工作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合作伙伴等)有关组织与人员,哪些方面运作良好,有哪些需要做出改变的及其他提议。这些定性资料可以弥补定量调查数据的缺陷,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校园欺凌的情况,帮助预防校园欺凌措施更好地落实。

三、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采用全校参与方式解决欺凌问题

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看重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将欺凌看作系统的社会生态现象来对待,并认为欺凌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生态现象。有证据表明:欺凌最好是通过系统的、全校的、多方面的干预来解决,而不是仅仅在课程范围内或由教牧护理人员管理的方法。[7]在新西兰诸多预防校园欺凌政策中,不管是零欺凌校园框架的建构,还是实践层面的规划,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中学校始终被看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基本单位,全校参与仍是学校生态系统中最基础而不可或缺的举措。

(二)注重发展健康的社会行为和策略

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政策非常注重发展健康的社会行为和策略,而不仅仅是减少欺凌行为。除了上述的《学习积极行为》的政策外,许多政策都对学生健康的社会行为提出发展要求,如《国家行政指南5》(National Administration Guideline 5)指出,每个学校董事会都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还应当支持学生培养需要的技能以及在社会环境中管理自身的能力,以及未来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新西兰课程2》(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2)旨在把年轻人培养成为自信、积极参与的终身学习者。[7]

此外,基于全校预防与应对校园欺凌方法中的普遍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学校所有学生或某一年级的技能和能力。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目标则是直接抑制特定学生或学生群体的欺凌行为。研究表明,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针对7到14岁左右的学生。[10]大多数全校参与方式都包含了普及和有针对性的方案。决策者建议大部分重心应该放在普遍的方法上,如图2的“干预三角”(intervention triangle)所示。

图2 干预三角

(三)可持续的定期监测及评估

新西兰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政策受到教育评估办公室(The Education Review Of fi ce,ERO)可持续的监测和评估。这一机制促使其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政策不断改进。新西兰教育评估办公室在2003年首先提出了评估指标,并在2010年对其进行了修订。根据《1989年教育法》规定,所有学校都要参与循环评估和调查过程。通过年度报告程序,学校需要报告学生的成绩、改进的优先顺序和学校计划采取的行动。新西兰评估方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内部和外部评估的整合[11],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评估,而且需要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预防校园欺凌计划需要定期监督和报告学校领导、董事会和学校社区的进展情况。该计划需每年审查一次,每3至5年进行一次重大审查,以确保实施活动的长期有效性。

(四)为全体教职工提供应对欺凌的专业支持

预防与应对校园欺凌的专业技能学习是遏制校园欺凌的加速剂。为此新西兰教育部设计了一系列专业发展学习班,以支持学校制定政策或审查欺凌行为。专业支持学习可以帮助学校领导、教师和工作人员提高对欺凌行为的反应和对预防欺凌工作的理解和技能。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分享对欺凌的共同理解;第二,建立积极的学校文化;第三,制定相关的政策;第四,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将积极行为融入课程。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十个小内容,分别是:(1)什么是欺凌;(2)欺凌是什么样的;(3)制定一个预防欺凌的政策;(4)旁观者的作用;(5)防止欺凌;(6)应对欺凌;(7)预防欺凌和新西兰课程;(8)网络欺凌;(9)与父母、护理者和社区合作;(10)使用数据。[12]

四、基于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政策的反思

有鉴于校园欺凌的恶性影响,新西兰政府致力于打造零欺凌的校园环境,其所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在引发我们的关注与学习的同时,也应当引发我国对于校园欺凌问题更为深入的思考。

第一,校园欺凌问题能否预防?国内学者自本世纪初逐渐开始关注校园欺凌问题,围绕这一主题的重心倾向于校园欺凌的惩治措施以及反校园欺凌的法律建设,然而有关欺凌问题的预防工作的讨论则相对较少。那么校园欺凌问题究竟是否可以预防呢?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需要跳出诸多学科与领域的重叠区,回归教育本身。教育的本意便含有引导之意,而这种引导也正是预防欺凌行为的关键环节,所以校园欺凌是一个应当能且必定要预防的问题。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内在地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发挥教育应尽之能,培养学生的积极行为,从源头杜绝欺凌行为的产生;其二,当某些不良行为有萌芽之意或欺凌行为已经开始蔓延,应当及时阻断这种情况,防止欺凌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第二,既然校园欺凌能够进行预防,那么我国要如何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借鉴新西兰预防校园欺凌的诸多政策与实践经验,我国的校园欺凌预防工作应当做到如下三点:一是明确界定校园欺凌的内涵与外延,认识校园欺凌对学生所造成的身心伤害以及网络欺凌这种新的欺凌手段。二是落实多方主体的责任。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是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方中多个主体的分工与合作中共同推进的,教职工、学生、家长等人在校园欺凌问题中既可能是杜绝欺凌的卫士,也可能是纵容欺凌的旁观者或“帮凶”。因此,只有先落实多方主体在校园欺凌预防工作中的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校园欺凌的预防。三是完善校园欺凌问题的应对程序,使得校园欺凌问题在萌芽之期便能够得到关注,形成系统的校园欺凌应对体系。

第三,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是否是问题出现后被动的“无奈”之举?无论是我国还是新西兰,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似乎都是为了应对本国内不断恶化的校园欺凌问题而“被迫”采取的措施。这种预防工作呈现出一种被动性,然而也正是这种被动性敲响了我国教育工作的警钟。校园反欺凌行动应当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且要长久坚持的政策,所以我国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须化被动为主动,转变以事后应对与补救工作为重心的思维,使预防工作在立于现实的基础上超前于现实的发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实现校园欺凌预防工作从被动的“无奈”之举到主动的积极之举的有益转换。

猜你喜欢
新西兰校园政策
新西兰兔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游新西兰
新西兰的核物理学之父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发达国家”吗?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