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学习支持分析与启示
——以香港中文大学改进研究生学习方案(IPL)为例

2018-10-25 07:39王佳兴
现代教育论丛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研究生学术

王佳兴

虽然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已经势如破竹的向我们靠近,但是研究生教育始终秉承着学习高深知识和科学研究的伟大使命,社会进步也需要研究生群体发挥其专业素养。从近年研究生教育改革来看,虽然增设了专业学位等针对市场需求的研究生培养举措,但是研究生始终是以加入导师的研究团队,共同展开学术研究的形式进行培养的[1]。哈佛大学荣誉校长路登庭教授就将研究生定位为处于实习阶段的学者和研究者。[2]因此,应加强对研究生研究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支持,进而满足今后个人发展或是团队建设的基本需求。本研究结合香港中文大学IPL方案的项目课程文本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进行总结和展望。

一、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缺失

当下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在多个方面均体现出了缺陷。王庆海、王瑛对硕士生学位论文进行审阅过程中发现了选题不当、结构混乱的问题,并对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诸如写作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精力分配不足等内部原因。[3]在全球化趋势下,海外学术期刊出版物以及会议论文等均使用作为世界语言的英语进行学术交流。而在这个世界性的学术交流环节中,我国非英语专业博士生英语学术写作能力方面的不足表现尤为突出[4],何况硕士研究生。当下单一的英语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更无法满足专业能力发展,专业英语的学习效果亦不使人满意。[5]甚至在学位论文中会出现抄袭、拼凑、重复等学术素养缺失的行为。[6]出现以上现象固然存在本科阶段学术能力培养缺失、教师指导不足、学术论文质量不高等“原生”因素的影响,但也不能回避随着招生规模扩大致使个人科研训练不足、学术规范教育不及时、学位论文审查力度不够或是研究生自身的学术修养不高等问题的干扰。[6]除了以上学者提及的问题,在论文审查阶段,很多教师对应届研究生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使用、分析等方面提出质疑,指出在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和理念的使用上出现了偏差。正如张声海提到的,“大力加强研究方法教育,是在现有机制和条件下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确保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捷径”[7]。因此,为保障精英人才在社会市场发挥专业素养和力量,加强研究生教育和实践并为研究生发展学术能力提供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习支持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学习支持的英文是learning support,其理念来自国外的远程教育领域。该词最早是1978年英国开放大学大卫·西沃特在论著《远程学习系统对学生的持续关注》中提出,认为远程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持续关心,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服务。[8]这一思想在二十世纪末逐渐成熟。

罗宾逊将学生支持服务系统分为六个要素;辛普森从广义上将其定义为除课程资源的制作和发放之外的所有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泰勒指出学习支持是作为课程材料或资源的补充的个人服务;西沃特觉得学习支持相当于服务业支持着第一产业课程;托马斯则认为这就是帮助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学习的帮助;我国学者丁兴富认为“学习支柱服务是为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9]虽然学习支持缘起于远程教育领域并且在该领域已经形成了富有经验的服务机制,但是其理念的影响却早已超越了远程领域,逐渐引起了整个教育的变革。

学习支持秉承着以学习者为核心的理念,支持学生在学业期间的学术能力发展,贯彻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论。自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1952年举办的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10]后,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将这个理念推向了世界教育并达成了深刻的共识,即不仅要尊重、服务于学生,更要启迪、激励学生。同样为保障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理念的融合也促成了新的教育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具有非常丰富的科学内涵。其理论框架从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非中心主义,进而到生态学的“大地伦理”“生态整体论”,虽发源领域分割且单一,但其本质上则是人与社会的一个科学命题,包含着公平、共同参与的主体意识、与和谐社会相结合等内涵。[11]教育学家潘懋元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包含着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12],且我们的教育也具备培养人的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发展。学习支持在人才培养期间蕴意着学生追求自我发展,主动、自强的、深刻的求学精神,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长远的实践路径,更为当下面向过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提供践行基础,帮助学生、服务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思考、实践并研究,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继而为创造能力、精神的发展提供技术性保障。

三、学习支持的普遍建设情况

该种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在很多国家早已开始广泛施行,形成了逐步支持和促进内部教学质量的发展趋势。世界一流大学历来重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更是体现出了“完善理性、丰富需要、提高能力”三个维度的发展目标。[13]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高校将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为必修科目,并且占有相当比重的学分。其他提供学习支持的机构基本是各校的“教学与学习支持中心”(下文简称“中心”)——在命名上虽然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总体功能基本相似,即着力于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两方面。当专业课程容纳研究方法,“中心”提供的则是有关学术写作的课程。如美国伯克利大学写作课程内容包含各类型文章。英国高校的学术研究能力培养贯穿于其学业教育全过程。学术英语交际能力的加强、学术道德的规范等均从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形成了实用高效的培养体系。[14]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学习与教学中心”的学术性学习支持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管理、学术阅读、写作以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15]各类学习支持中心的设立和课程的开设,打破了原来课程传播知识的单一形式,将学习支持作为一种服务,伴随着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遍及整个学习过程。在香港地区,各大学对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视。申请入学不仅需要提交个人简历,还要阐明学术成就、科研项目等经历,以此作为导师和学校了解学生学术潜质的名片;在日常的课程评估中,论文的成绩占据着极大的比重;论文答辩中校外专家占比达到50%,有四种评价结果等等。[16]

本研究针对研究生群体,通过对香港中文大学学能提升中心专业发展模块下的IPL(improving postgraduate learning)方案的文本进行整理,并着重分析该文本对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发展的支持。

四、IPL案例分析

学能提升中心(CLEAR)是香港中文大学旨在促进大学的卓越教学和学术研究开设的研究中心。该中心包含研究奖学金项目、质量保障支持项目和学能提高项目,以及提供专业发展项目这四个主要模块。专业发展模块下设针对新教师及教师助理的Professional Course、Seminar/Workshop和支持研究生学习的IPL方案。该方案是研究生院组织的短期课程,旨在以正式和结构化的方式介绍研究方法和框架。这些课程受到了以往修课研究生的好评,不但参与者逐渐增加,IPL方案的课程数量也从1995/1996年的16个增加到2016/2017年的47个。[17]为使研究生能够根据与自身学科专业的关联选择课程,有关部门和学院对课程进行了推荐,中心也对课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授课教师、开设对象、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媒介、简介等信息,供学生选择。IPL包含的课程项目主要有:研究技巧、研究信息探索、计算机技能、实验室安全、论文写作、汇报技巧和教与学及其他。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IPL项目课程概览

(续上表1)

通过对课程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IPL方案的课程定位为“辅助研究生日常学术研究的学习支持”。除个别标注出的课程,其他课程均使用英语进行授课。每门课程的目标设置十分明确,除针对部分学科、特殊研究而开放的课程外,其余课程基本满足研究生进行研究调查的需要。IPL方案设置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项目内容多样且匹配

IPL方案的多样表现在:1.单个项目和课程设置上,内容广泛,突破传统将写作训练、研究方法项目作为全部支持服务的内容限制,将学生需要加强的短板如信息检索、演讲技巧容纳进项目中。每项个目的课程安排十分细致,以逐步递进的形式排列,形成了进阶课程。更为有趣的是对香港地区流通语言广东话进行推广。从学生需求出发,根据学校已有的优势资源打造出了既充实又饱含本地特色的课程体系。2.课程的开展形式上,每一门课程的讲授时间基本集中在2.5小时左右。虽然课程的信息量较多,但是形式上丰富多样,如:研讨会、网页课程、实践、workshop等,引导学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形式进入课堂。部分课程依照学科门类或语言进行分班的方式,充分满足各种需求。

而其匹配则体现在:1.课程与授课部门新的对应形式打破了一般以授课部门为单位造成学科壁垒分明无法互动的固有思维,按照课程开设的需要将院系视为可移动的模块重新组合,不再单单以教授、部门进行划分,而是将其研究优势作为选择标准,诸如:研究所、办公室、图书馆、中心等单位。这些部门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更加符合IPL方案支持学生学术研究发展的目的。2.授课对象与课程设置对应。除专门针对实验室工作、成为教师助理人员或学科等开设的项目和课程外,大部分的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但是当课程普适性太强时,反而会造成知识过于浅显,违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这一目的。因此IPL方案中的课程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分班,能够保障学科学术的针对性训练,匹配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以达到课程开设的预期。

(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服务

学能提升中心本就是为了增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而设立的机构。在专业发展这一模块下,IPL搭建了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课程体系:1.课程内容改变了一般将研究伦理、知识产权、检索信息、实验室安全等教育以讲座或学生手册的形式向学生传播的方法,通过课程真正警醒学生重视此类学术研究基础的重要性,避免在后续的学术研究中不得不再次消耗时间重新学习甚至发生学术事故。同时,IPL在项目中延伸出的演讲、交流技巧甚至是广东话入门课程,找到了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隐藏的短板,并将地域特色与其融合到一起,在培养与世界融合的人才时也给予他们进入本土生活的机会。2.课程选择。课程大部分不做强制选择,仅在课程介绍中说明出课程的推荐原因,向学生阐明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开设目的,在保证学生自由选择的同时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帮助。3.课程考核。该项目中,由于课程本身的授课时间较短,且并未作为核心、专业课程开设,因此课程考核的要求并不高;仅有“研究期间遵守知识产权和版权法”一门要求所有研究生在毕业之前完成课程并且通过考试。有关“实验室安全”项目中的考试则由学生选择时间自行安排,最大程度上减轻了课业压力,从心理上帮助学生认同课程。

(三)为日常学术研究提供基础

周树智,韩凯峰提出了八种研究生应该掌握的研究方法,包含了从选题到研究方法的实施以及分析逻辑等各个部分。[18]显然,辩证的逻辑分析与否定之否定的思维并非能通过IPL支持学术研究发展就轻易习得,但起码该项目为本科基础较差或跨学科研究生提供了难得的系统掌握研究方法或学术研究技能的机会。研究生在接触多学科教师时所获得的经验是一些文本所不能表达的,语境和非文本知识往往能够对研究生的发展产生更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研究生的发展大有裨益。当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方法将会在个人的消化下形成解决策略。这正是当下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高深知识的过程中所需要的。

五、结论与启示

香港中文大学长久以来在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的支持上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且独具特色。项目课程的设置有所创新,在融入世界教育潮流趋势中也不忘初心,与本土特色文化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出了项目内容多样且匹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服务、为日常学术研究提供基础等特点。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将重心放在教师发展领域或是本科生学习支持方面,相对而言,研究生作为最需要培养学术能力的群体却被忽视。因此,努力发展我国针对研究生的学习支持对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学术研究成果质量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全文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一)重视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发展

我们不能否认理论知识往往带给年轻学者们更加深厚的思想和辩证逻辑,但是方法也占据着同等重要地位。当研究生面对着繁杂的理论类别和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时,掌握分析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是更加符合研究生需要的发展策略。在讲求以学生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观的高等教育中,更应当着眼于研究生个人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仍旧以知识银行的形式存储,把研究生当作知识的消费者供养。转变研究生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使其自觉自愿地加入到知识生产的过程中成为知识生产者。因此要重视并加强对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发展的支持,这也是知识创新、能力创造的基础。

(二)建设学术研究支持

研究生承担着和导师一同进行研究工作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专业指导在很大程度上督促着研究生的学术发展。但是,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任务量逐渐加深、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和指导学生人数猛增等干扰因素的增加,研究生的自我发展变得更加迫切。因此研究生应当学会在导师的指导下更自觉地巩固能力、提升能力——此时来自校方的支持就尤为重要。在研究方法和技能上的学习支持已经得到实施后,有关理论基础、历史背景、政策变迁等文化素养知识的普及是否也应该加入支持学术研究能力发展的“小金库”中,为研究生的学术发展提供此类知识的学习支持呢?这是值得思考的。

(三)兼顾世界视野与本土研究

在高等教育领域里,且不论核心或是边缘的学术地位,我们急需正视当前世界学术交流的媒介和方法。正如前文所提,我国研究生英文学术写作能力不足,那么在其他方面是否还存在着与世界进行学术交流困难的障碍呢?因此,在注重研究生学术研究技能、方法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一些更为基本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忽视学生,要让学生从广袤的田野中获得研究灵感与资源。因此,盲目追求英语写作、交流不可取,如何衡量这样的培养尺量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IPL方案的开展已十年有余,在此过程中校方从以往学生群体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正是如此,该方案中的优点值得我们适度借鉴和采纳,从而建设更为优质的研究生学习支持。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研究生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