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管, 任佳焌, 王小合, 钱宇, 汪慧, 陈洁, 冯婉, 方文凤
树立健康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下实践我国中学生健康教育、人格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路径之一[1-3]。然而近十多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和相关研究显示,中学生不良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心理障碍、物质和精神成瘾等不良行为习惯日益突显[4-6],同时以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及行为习惯培养的应试教育倾向也未得到根本逆转,综合导致了处在特殊身心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健康状况及学业成绩的恶性循环,阻碍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健康行为习惯与学业成绩协同发展的理念,剖析城乡、男女中学生健康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关系,为完善中学生健康素质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运用分层抽样方法,从杭州市经济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地区共抽取6所初中和15所高中。由于初三和高三年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参与问卷调查积极性不高,故未纳为本次调查对象。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在研究者和学校校医及班主任的配合下发给学生匿名作答,并统一收回。共调查21所初高中6 647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6 245份,有效率为94.0%。其中初一、初二共2 577人(41.3%),高一、高二共3 668人(58.7%);男生2 979人(47.5%),女生3 266人(52.0%);城区、乡村的学生分别为3 173人(50.8%)和3 072人(49.2%)。
以中国CDC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为蓝本[7],并结合 WHO倡导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围绕中学生当前重点突出且具有持续性但干预可转变特征的生活行为习惯、心理行为习惯、社会适应行为共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内容:①基本情况(性别、年级、城乡类型等);②不良行为习惯,包括不良生活行为(不吃早餐、偏食、缺乏体力活动、缺乏体育锻炼)、不良心理行为(自伤、被孤立、离家出走意念、打架)和不良社会适应行为习惯(近期吸烟、近期饮酒、电视成瘾、电子游戏成瘾、上网成瘾)。③学习成绩:过去一年里,被调查者与同班同学相比,给自己学习成绩做出优良、中等偏上、中等、中等偏下、差5个等级的评价。本文把前两个评价作为成绩好组,把成绩中等作为成绩中等组,将后两个评价作为成绩差组。
资料使用Epidata 3.0进行录入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良行为习惯报告率=不良行为习惯发生人数/该组对应总人数,中学生学习成绩“好、中、差”三组不良行为习惯报告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法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城区男生、乡村男生、城区女生、乡村女生四组中学生学习成绩“好和差”与不良行为习惯“是与否”的关系,变量赋值见表1,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中学生学习成绩回归分析赋值情况
除偏食行为外(P>0.05),三组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报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习成绩中等组学生缺乏体力活动(49.4%)和体育锻炼(59.0%)报告率最高,其余不良行为习惯均为学习成绩差组的报告率最高。总体上,不良生活、心理、社会适应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呈现出负相关态势。见表2。
表2 学习成绩好、中、差三组中学生健康行为习惯报告率的比较 n(%)
以中学生学习成绩“好=0,差=1”为因变量,以表2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吃早餐“否=0,是=1”等12个行为作为自变量,进一步比较乡村男生、城区男生、乡村女生、城区女生4组人群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见表3。
2.2.1 生活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研究显示,不吃早餐的学生比吃早餐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较差的学习成绩,且对城区、乡村和男生、女生的影响具有普遍性(OR=1.55,1.73,1.65和1.81,P<0.05);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比经常体育锻炼的学生更容易表现出较差的学习成绩,且此现象只发生在城市地区(OR=1.40和1.44,P<0.05)。
2.2.2 心理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有离家出走意念的学生比无离家出走意念的更容易出现学习成绩较差的状况,且对男生影响尤为明显(OR=1.61和1.46,P<0.05);被孤立现象对女生的成绩影响较为突出(OR=2.46和1.60,P<0.05);有打架行为的乡村学生比无打架行为的乡村学生,学习成绩表现往往更差(OR=1.45,P<0.05)。
2.2.3 社会适应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近期吸烟行为是男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OR=1.96、3.29,P<0.05);近期饮酒行为对女生的成绩影响明显(OR=1.34、1.64,P<0.05);有电子游戏成瘾行为的女生比无此行为的女生更容易表现较差的学习成绩(OR=2.84、1.68,P<0.05)。
表3 城乡男女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早餐行为是中学生饮食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Adolphus等[8]研究表明,不吃早餐会影响学生的大脑认知能力及在校行为表现,这与本文研究结论一致:不吃早餐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差于吃早餐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城乡、男女生均出现不吃早餐行为影响学习成绩的情况,说明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这可能与当前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加大,家长们没有空余时间给中学生们制作早餐有关。家长们通过给付零钱让学生自行购买早餐的方式,往往会因为学生自控能力薄弱,而将零钱购买零食、玩具、去网吧上网等;缺乏体育活动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心理压力及疲劳感,不良情绪也未能通过运动得以缓解,使得学习效率较低。So等[9]认为,运动习惯能够改善神经系统调节机能和记忆能力,对学习成绩有积极正面的影响。缺乏体育活动只对城区学生成绩造成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地区的学生相比乡村学生更缺乏相应的活动场地及同龄玩伴。对于以上问题,应加强对学生、家长的饮食营养教育,保证中学生每日按时吃早餐,针对城区学生应进一步推进阳光晨跑等措施,敦促城区学生养成每周至少3天锻炼30分钟的好习惯,从而为成绩的提升打下坚实的生理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心理状态呈现出快速波动和不稳定的现象,如果积累的压力和情绪得不到缓解或外部的干预,往往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10]。研究发现,女生学习成绩易受到孤立行为的影响,而男生易出现离家出走的意向。女生由于其独特而敏感的心理特质,对周围环境及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更易于产生孤独感。而男生冒险、冲动的特质在童年早期就开始发展,至青春期得以不断强化,容易产生离家出走的意向[11]。孤独感和易冲动等心理因素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消极影响,长此以往会危害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对于以上问题,建议多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我调节能力,特别是对敏感心理特质的女生和极易冲动的男生,以保证其学习成绩免受不良心理行为及习惯的影响。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是中学教育的基本责任。研究发现,吸烟行为影响男生的学习成绩,可能是因为吸烟的学生经常处在学习成绩差、具有暴力倾向和爱打架等社群中。女生因电子产品成瘾而出现影响学习成绩的状况,这可能与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电子设备普及和家庭、学校约束不到位有关。女生群体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感日渐增加,长此以往容易产生社会隔离,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较为突出,应得到高度关注。对于以上问题,建议家长和教师正确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控能力,让吸烟的男生加入健康的朋友交际圈。学生应减少电子游戏产品的使用,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培养其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并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成绩和行为认知观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推动学习成绩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学的教育水平与质量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学生学习成绩较以往有了显著提升,而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学生竞争力、升学或留学乃至企业招聘的重要考量方面,正受到越来越多学生、家长、教师及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社会上一度出现“培训热”“补习热”等现象,与此鲜明对比的是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目前仍然缺位,学校的教育课程多流于形式。本文研究得出健康行为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因素之一,因此,应进一步树立起两者协同发展的理念,从而培养出拥有健康行为习惯、身体健康、人格完善且学习成绩优异的中学生[12]。
本文的“学习成绩”是学生以同班同学作为参照系给自己成绩做出的评价,我们假定一名学生能够清楚地认知到自己在班级所处的排名或位置,同时作为社会第三方机构的调查,学生们具有客观评价自己的动机,大样本量的调查也避免了个体带来的误差,但与真实成绩相比仍存在出入,对结果也会有相应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