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涛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学手段,它是一种值得不断研究的教学
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存在教学进度的限制、少数学生掌控话语权、讨论变成聊天等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注意选好小组组长、
定位教师角色、明确学习目标及兼顾组员层次。操作程序是形成话题、合理分组、明确要求、组织讨论,评价包含讨论态度、探究效果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价值 开展
据说孔子教书时,除了给弟子讲授知识外,还很注重课堂的开放性。多部著作都再现了孔子与其弟子辩论的场景,很是经典并流传甚广。今天的教师也一定非常羡慕孔子教学时那种与学生蹲坐在泗水河畔,一边沐浴着春风一边谈水论志的“聊天式”教育。而这些理念流传至今,可能只剩下课堂上被称为“合作探究”的教学环节了。
新課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而小组合作学习便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教学手段,它是一种值得不断研究的教学方式。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教师为了表现课堂的“热闹”,都会花上5~10分钟让学生讨论、交流。可是,是不是问题抛出去了,小组分了,学生开口了,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呢?2013年,我校被确定为南京市“小班化”试点高中,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小班化”教学最重要的
方略。在此背景下,笔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及开展做了初步研究。
一、为什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中抽象出来的,而是由主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主体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载体。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可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自行选择接受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训练。小组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过程,通过讨论和辨析,学生可以澄清原来模糊的问题,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是知识点的识记,而是针对问题的主动思考,思考后讨论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聆听、筛选、加工别人的观点,“择其善者而从之”,得出最佳结论。
在讨论中,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不迷信答案、不迷信权威的自主意识;在合作中,充分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更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使人的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他强调:“我的教学目标就是让走向生活的每一个青年男女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回答教师提问的种种严格限制,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存在哪些问题?
那么,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如此受用,为什么不少教师除了在公开课上将其当作“道具”展示,平时上课却很少使用呢?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确实会给课堂带来一些尴尬。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学进度的限制
小组讨论过程中,首先是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相互交流。然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表述小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如发言人数、时间、内容等,很有可能产生课堂预设之外的新问题,引发新的讨论。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进程不易把握,比较耗费教学时间,这也成为平时教学中很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首要原因。
(二)少数学生掌控话语权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该是每位组员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合作
交流、共同提升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大打折扣,各组员在性格、学习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所以,总有个别能力较强的组员掌控话语权,其他组员则很少发言,或干脆不发言。因为在展示环节中,必然是由那些掌控话语权的少数学生作为代表陈述小组观点,其他学生则会觉得自己可有可无。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将逐渐失去参与讨论和交流的兴趣。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均衡,个别与全体的矛盾也随之凸显,使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了个别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违背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初衷。
(三)讨论变成聊天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最主要的形式是讨论,要求学生不仅充分参与讨论,而且学会耐心倾听他人的发言,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个体具备较强的自制力。而高中生由于思维活跃、注意力不够持久、自制力较弱等心理特征,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时容易分散注意力,被吸引到
与问题无关的讨论中,使讨论成为无效的交流,或干脆变成了聊天。所以,在大部分学力层次较差的学校,教师大多不愿意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三、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1.选好小组组长。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实效,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关键。优秀的组长可以调动每一位组员的积极性,引导小组交流,安排组内分工,以及在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处理矛盾,并能控制讨论的方向,使小组讨论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效避免“讨论变聊天”的现象。
2.定位教师角色。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教师应以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分享学生的心得与感悟,鼓励羞于表达的学生
发表见解,耐心
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并在讨论结束后,做适当的总结和延伸。
3.明确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而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所以,要让学生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与意义,遵守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展开讨论,并从中学会尊重同学、倾听别人发言,适时补充意见或提出批评的观点。
4.兼顾组员层次。
小组合作学习应为每位学生提供参与表达的机会,增强全体学生的适应能力。为此,组建讨论小组时应兼顾组员的层次,考虑三个方面:(1)学习水平的层次性,即学业水平高、中、低三种层次的学生相结合。(2)语意表达能力的层次性,即善于表达与不善言辞的学生相结合。(3)性格的层次性,即内向型与外向型学生相结合。这样安排可以让那些学习水平高、善于表达、外向型的学生帶动
学习水平一般、不善言辞、内向型的学生,提高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确保讨论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型
小组合作学习包含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探究三方面内容,其中,教师和学生的详细分工如表1所示,具体环节见表2。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
1.形成话题。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选择值得合作探究的问题。首先,探究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即问题应是学科知识中的重点、学生思想中的疑点。其次,探究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过深、过难或者涉及面太广的问题,学生难以把握,讨论容易冷场;过于简单的问题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合作学习无法展开。再次,探究的问题要有新鲜感。教师可以抛出一个和所学知识有关的新鲜素材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人和事来探究。对于一些“老”问题,则可以换一个新的角度出题,达到以新促趣、以思求真的效果。
2.合理分组。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讨论小组最合适的规模依完成任务所需的条件而变化(需要的条件越高,组越大);依小组成员的合作技能而异(技能越差,组员应越多);依所占用的时间而异。”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既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强弱,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西方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3或4人的小组比大组有更大的效应值”。
借鉴这一观点,可以采取以下分组方式:
(1)固定分组。
固定分组是根据班级座位较为固定的特点,将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是目前课堂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其优点是能快速完成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节省时间。常见的有2人合作学习小组或4人合作学习小组。
(2)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形成的一种非正式的、临时性的合作学习小组。其组员大多志趣相投,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自由组合的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材料上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3)混编组合。
混编组合是指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保证小组内的成员各具特点,组员是异质的、互补的,而组与组之间要同质。混编组合是一种较为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构成,一旦固定下来,可以长期使用。
3.明确要求。
其一,明确个人责任,轮流担任记录员和发言人的角色。
其二,认真听取其他组员的发言,不随便插嘴打断;注意思考,记住要点;若有疑问,请对方解释说明。
其三,先思考后发言,围绕论题,不信口开河,不东拉西扯,有根据、有条理;注意时间要求,能耐心解释别人提出的疑问;小组汇报发言人,要求声音响亮,汇报整个小组讨论后的综合意见。
其四,遵守纪律,有序发言;尊重别人的意见,鼓励创新思维;对态度不端正、思想开小差的同学给予制止。
4.组织讨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可以按照“读—查—疑”的步骤预习。“读”就是通读学习内容,整体感知,把握要点,筛选信息。“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工具书、报刊、书籍、网络等查找资料。“疑”就是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不确定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交流。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有序地开展合作探究。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内容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小组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评价,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并适当鼓励。
1.讨论的态度。
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学生讨论的态度。表扬态度认真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以此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个别态度不够认真的小组,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入组内进行指导,帮助这些小组逐步转变。
2.探究的效果。
对于能够主动参与、得出正确结论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对于不正确的观点,不能武断否决,而应发掘其中的优点,引导学生摒弃错误的观点,获得正确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何涛,李悦.对开放教育“小组学习和讨论”重要性的再认识[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2] 张银年.目的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革新,2006(5).
[3] 【美】玛扎诺,皮克林,波洛克.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M].张新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 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