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
【摘要】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就是想让学生能准确地总结、提炼文章的重点,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文体特点 概括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7-079-01
0
概括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各种语文阅读能力中,概括能力是最主要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其主要的形式有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
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语文的阅读学习中,学生在概括的时候,主次不分、条理凌乱、词不达意者比比皆是,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准确获取文本阅读信息,领会文章的表达意图,阻碍了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提升语言认识和思维的能力。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不同的文体有独特的功能和语体特点。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作品、不同层面的概括方法,进而产生学习上的迁移。
在小学阶段,每一册的语文课本都会有多篇的写景类文章。在众多的体裁文章中,写景类的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有难度的,主要是学生很难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本,身临其境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写景类文章阅读教学中紧扣文体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下面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验和感悟,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巧借示意图,概括文章的描写顺序
一篇好的写景文章,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有顺序的写景类文章更是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写文章是有一条思路的,阅读时要加以探究,沿着这条思路去把握住文章的要义。
在高年段的阅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执教六年级下册《故宫》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流利通读全文,充分熟悉课文内容后,让学生们担任“小工程师”,画一张故宫的平面示意图,强调要使用序号标注出各处建筑的位置。学生们兴致勃勃,根据课文对故宫各建筑的描写,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很快就把示意图完成了。接着,我在这些序号上大做文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序号的排列特点,说一说作者描写故宫建筑的顺序,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概括出由外到里的写作顺序。在描写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时,作者详细描写了太和殿;我出示太和殿的相关图片,指定学生担任“小导游”,根据文中的语句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太和殿,学生一边指着图片,一边介绍解说,作者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太和殿的思路就令人一目了然了。
学生们在明确文章描写的景物后,在了解作者介绍其特点的基础上,感悟概括出这类写景文章的空间描写顺序。
二、学画结构图,概括文章的结构方式
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结构要服从于不同的文体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文章的内容。
写景类文章的结构方式通常有:总分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和移步换景。如果老师只是机械地灌输专业术语给学生,我想,学生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写景类文章的结构方式会无从下手,更谈不上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了。《桂林山水》一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它的结构方式更是使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执教这篇课文之前,我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课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后,进入分段研读阶段,这时,我让学生两人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一个同学找关键句子,另一个同学负责填写,彼此商量着完成以下未完整的结构图:
填寫好之后,我引导学生看懂文章结构图,说说你发现自然段和简要段意之间有什么联系,大部分学生能很快说出第②、③自然段是作者分别描写桂林的水和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说出:作者用一句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总起全文,用一句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结全文。这样,总——分——总的文章结构方式在结构图的帮助下,被学生概括出来了。
结构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用填空的方法梳理出作者写作的构思方式,既降低了画结构图的难度,又为学生概括出写景类文章的结构方式铺平了道路。
三、聚焦动情语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文章,我们必须明确作者绝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河的赞叹,从而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文章里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动情语句,能从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真情的语句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那么这些“动情语句”、“字里行间”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可以重点聚焦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
三年级上册《庐山的云雾》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写景文章。其中,在描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不同的云比做帽子、玉带、大海、天幕,如此大费周张的描写,引发了学生们的热切关注。我以这些比喻句作为切入点,引导、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赏析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不断变化的云写生动、写具体的妙处,在熟读成诵的状态下,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云画出来,一边画,一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很自然、轻松地感悟概括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进而升华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结语
每种文体都有独特的文体特点和功用特点。教师只有因“体”施教,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道路上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