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关键词:文化传播;民族文献;阅读推广
摘要:民族文献阅读推广工作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扩大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文章对我国民族文献推广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阐述了民族文献阅读推广的意义,并提出了我国民族文献阅读推广策略,以期推动民族文献阅读推广工作的更好开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7-0004-03
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扩大我国的文化影响力,离不开民族文献阅读推广工作。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献的阅读推广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维护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统一和世界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民族文献推广历史及现状分析
要了解民族文献推广历史及现状,首先需要明确“民族文献”的概念。对于民族文献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内容涉及少数民族的文献。二是文献作者为少数民族,但多数学者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内容确定论。云南大学教师罗正副认为,“民族文献”是反映民族知识文化的一切载体。它以民族文化、知识、信息为内容,既包括文字文本,也涵盖非文字承载的实物图符、乡贤达能等[1]。笔者认为,民族文献的界定应该将汉族相关文献包含在内,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广民族文献应该选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以汉语表述为主的文献,同时鼓励和促进少数民族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记录与本民族的相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文化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都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它不仅吸引着周边朝鲜、越南、日本等邻国,更是与当时并存的佛教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开展了频繁的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630—894年间,日本多次派出大批遣唐使来我国学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及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据日本学者统计,至唐代为止,日本有中国典籍1,800余部,18,000余卷,而且隋唐时之经史子集各部皆有[2]。阿拉伯帝国也曾十分仰慕中國文化,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宋元时期我国与高丽的文化交流中,高丽使节常来求书,宋帝先后把皇家藏书中的重要典籍如《大藏经》、御制《秘藏诠》《逍遥咏》《莲花心轮》,儒家《久经》板本、《圣惠方》《文苑英华》等赠给高丽。元朝在1314年曾一次赠送高丽书籍多达4,371册[3]。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很多像《敦煌遗书》这样的珍贵文献散落世界各地。但我们应该看到不论是主动交流还是被动承受,中华文献典籍的传播交流让世界认识了真实的中国,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文化界特别是图书馆界对中国民族文献走向世界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起始于2002年的“上海之窗”项目,是图书馆界推广民族文献的有益尝试。“上海之窗”主要活动形式是向境外图书馆及其他藏书机构捐赠图书并举办相关互动活动,赠书内容涉及文学、艺术、民俗、历史、建筑、经济以及传统中医等;语种涉及中、英、法、德、俄、西班牙、葡萄牙、日、韩文版以及中英文对照等[4]。截至2016年6月,上海图书馆已经在68个国家和地区的129个图书馆或机构建立了“上海之窗”,全方位地对外介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悠久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
2民族文献阅读推广的意义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著名阅读倡导人朱永新曾经这样概括阅读的社会作用:“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5]阅读是人们接受教育、开发智力、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民众阅读能力的培育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品格和可持续发展。
2.1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我国56个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累积了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源,其记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除了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本文献,还有口述型文献、绘画和雕刻类文献等。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民族文献保存方式主要靠口传心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承人的断层,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源濒临失传。此外,有些用本民族文字写成的少数民族文献只能是懂得此种语言的人才可以阅读、利用,导致这类文献受众范围狭窄,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学、艺术、历史等文献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只有将其翻译成汉语,才能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持续提升对外交流传播能力。
2.2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统计,我国56个民族中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5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例如,藏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现在都在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开展民族文献阅读推广工作一方面能够妥善保存少数民族文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文献的传播扩大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增进民族感情,使各种民族文化在包容中和谐共生。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碰撞,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等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一些人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思想。民族文献记录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特别是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如果图书馆将这些文献资源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推广,不仅有利于打破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也有助于化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维护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
2.3扩大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
开展民族文献阅读推广,就是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展示出来,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丰富多样、和而不同的独特魅力。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文化部2015年驻外文化处(组)及文化中心负责人工作研讨会上表示,“应进一步推进对外文化科学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弘扬好中华文化,塑造好中华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推动民族文献阅读推广,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民族文献阅读推广策略
3.1合作共建,探索数据共建共享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开展民族文献特别是少数民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困难重重,仅靠某个或某几个地区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难以实现。鉴于民族文献原件特别是历史久远的文献,纸张非常脆弱等原因,用户在借阅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许多图书馆、档案馆通过数字技术将实物文献转化为数字资源,不仅便于文献的保存,为用户提供高效快捷的检索服务,还增加了传播的途径,扩大了其传播的范围,为民族文献数据库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条件。在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能够使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国家图书馆于2012年开发的“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系统,就是公共图书馆数据共享的有益尝试。截至2015年年底,该系统已汇聚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14家文献收藏单位的书目数据30余万条、馆藏数据50余万条,其中2万余条数据包含目次与全文,在促进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和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2培养人才,推動推广与传播
民族文献阅读推广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民族文献的收集、整理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口碑文献的收集整理更需要懂得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例如,新疆农业大学图书馆在其少数民族语言特色文献数字化加工过程中,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掌握图书馆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编目加工等重点工作必须由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排版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6]。其次,开展民族文献阅读推广工作还需要培养一批外语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将民族文献翻译成外文,并将其原汁原味地呈献给外国读者,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最后,民族文献的阅读推广作为阅读推广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离不开具有阅读推广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相关组织和机构要制订培养阅读推广人才的年度培训计划,开设民族文献阅读辅导课,邀请专家学者讲授阅读民族文献的相关知识,建立专业的阅读推广队伍,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阅读服务。
3.3创新思路,丰富推广形式
图书馆开展民族文献的阅读推广工作,不能仅仅拘泥于实体文献的传播,更应依靠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让民族文献“活起来”,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已被推广到不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就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科技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内虚拟的环境[7]。图书馆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民族文献的阅读推广中,可再现民族文献中描绘的生活场景,让体验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阅读不再枯燥。“真人图书馆”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阅读方式,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真人图书馆”又称“活体图书馆”,它是以人为阅读对象,通过读者与“真人图书”面对面的即时交流,实现借阅的新型阅读方式[8]。“真人图书”突破了民族文献在纸质文本传播过程中因语言不通给阅读造成的障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文献的保护与推广。
3.4多方联动,促进国际交流
我国学术界应主动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人员交流、数据互通、国际会议、文化论坛、特色展览等交流方式,增进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之间的了解和认同。此外,图书馆还可以与政府、出版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开展合作,促进我国经典民族文献的翻译、出版和传播,使读者体会到多元文化的魅力。此外,图书馆应积极探索与国外图书馆等机构的合作。由于某种原因,我国很多有价值的古籍善本流失到国外,“中华古籍善本国际联合书目系统”“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古籍特藏”等数据库,都收藏有我国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献,有助于填补我国民族文化研究的空白。在中阿丝绸之路系列文化论坛上讨论并一致通过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物馆馆长北京宣言》《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化部长北京宣言》《中国—阿拉伯国家图书馆合作倡议》,推动了中阿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中阿文化机构建立工作联系和合作机制,对于民族文献的传播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是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有益探索。
4结语
自2013年9月习近平同志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往来日益密切。我国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上相互信任、经济上相互融合、文化上相互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9]。近年来,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着中国符号、中国观点及中国态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离不开民族文献的阅读推广工作。“一带一路”为我国民族文献进一步向世界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图书馆界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参与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为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罗正副.“民族文献”再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95-98.
[2]严绍璗.汉籍的东传与文化的对话[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1):27.
[3]郭妮.图书馆在我国文化外交中的作用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4):95-100.
[4]吴建中.“上海之窗”:公共外交的成功案例[J].上海文化,2013(8):14-15.
[5]吴晞.图书馆阅读推广基础理论[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5:4.
[6]孙挺,艾里亚尔·阿不都克里木,李艳菊.新疆少数民族语言特色文献资源库建设与发展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4(16):41-43.
[7]黄胜.现代技术在地方民族文献保存利用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导刊,2014(24):37-38.
[8]钟宝军.我国真人图书馆服务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7(2):78-80.
[9]徐照林,朴钟恩,王竞楠.“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贸易及文化交流[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4.
(编校:马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