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冰,唐林芬,戚胡敏,黄 芳
(江阴市中医院儿科,江苏 江阴 214400)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其在1967年由日本医师川崎富首次报道,故又称为川崎病[1]。川崎病多发于4个月至5岁婴幼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大、手足硬性水肿、口腔黏膜充血、眼结合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局部出血、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2-3]。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症,常采用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丙种球蛋白可增强患儿的免疫力[4]。甲泼尼龙具有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抗炎作用较强,而引起钠潴留、电解质紊乱和水肿等不良反应较轻。本研究旨在探讨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江阴市中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5];(2)首次确诊,且患儿年龄≤5岁;(3)患者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加入本研究。排除标准:(1)对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丙种球蛋白过敏者;(2)在纳入本研究前已经使用过上述相关药物;(3)存在严重心、肺、肝、肾等功能不全者;(4)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该研究共纳入川崎病患儿7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出生4个月至3岁8个月,平均(1.45±0.58)岁;体温 38~41(39.13±0.89) ℃。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出生5个月至4岁2个月,平均(1.52±0.71)岁;体温38~41(39.09±0.91) ℃。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2组患儿均给予阿司匹林(山东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013)50 mg·kg-1·d-1,口服;丙种球蛋白(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3001)2 g·kg-1·d-1,静脉注射,连用14 d;在此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727)2 mg·kg-1·d-1,静脉注射,第1~5天;然后给予甲泼尼龙片(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224)2 mg·kg-1·d-1,口服,连用14 d。
1.3观察指标(1)记录患儿临床症状(发热、淋巴结大、黏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2)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 天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3 000 r·min-1离心 10 min,收集上清液,使用Sysmex XT-4000i血细胞分析仪(日本SYSMEX株式会社)进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使用SD-100全自动血沉仪(北京赛科希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使用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7180型全自动生物化学仪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试剂盒均购自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不良反应:观察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2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结果见表1。观察组患儿发热、淋巴结大、黏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儿WBC、ESR及血清CRP水平比较结果见表2。治疗前2组患儿WBC、ESR及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WBC、ESR及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WBC、ESR及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n发热消失时间/d淋巴结大消失时间/d黏膜充血消失时间/d手足硬性水肿消失时间/d住院时间/d对照组353.59±1.815.24±1.624.12±1.273.29±1.3320.51±9.58观察组351.47±1.73a2.17±0.94a1.98±1.01a1.02±0.71a11.26±4.21at5.0099.6977.8028.9085.230P<0.05<0.05<0.05<0.05<0.05
表22组患儿WBC、ESR及血清CRP水平比较
组别nCRP/(mg·L-1)WBC/(×109 L-1)ESR/(mm·h-1)对照组35 治疗前77.18±18.0217.55±4.3664.91±18.76 治疗后11.21±5.78a12.19±2.74a20.19±9.93a观察组35 治疗前73.61±15.7817.26±4.1368.53±20.14 治疗后6.14±2.60ab8.02±2.25ab13.34±6.23ab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儿出现面部潮红1例,血压升高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2/35);对照组患者出现面部潮红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1/35);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3例患儿的不良反应出现在对症治疗时或停药后,未影响正常治疗。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疾病,婴幼儿发病率较高,其对婴幼儿的最大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包括冠状动脉增厚、扩张、狭窄及血栓形成等,进而引发冠状动脉瘤、猝死等严重并发症[6-9]。目前,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炎症反应和环境因素等有关,其中炎症反应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10-12]。川崎病急性期时,患儿体内的炎症反应会异常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从而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和炎性细胞因子,如CRP、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氧自由基、一氧化氮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一定的损伤,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又会刺激相关炎症细胞,形成恶性循环,不断加剧炎症反应,使血管内皮细胞处于持续损伤状态[13-15]。因此,控制炎症反应对改善川崎病患儿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CRP是一种能够灵敏反映炎症反应程度的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川崎病与炎症反应有关,患儿发病初期血清CRP水平会迅速升高[16-17]。白细胞是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一种炎症细胞,当发生炎症反应时,白细胞会渗出,血液中WBC迅速升高,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炎症反应程度。ESR也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相关,研究表明,川崎病患儿ESR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可作为间接反映川崎病患儿病情的指标之一[18]。糖皮质激素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过敏及解热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川崎病患儿的发热、淋巴结大、黏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皮疹等临床症状[19]。甲泼尼龙是一类抗炎作用较强的糖皮质激素,能够激活核因子-κB,抑制炎症细胞和炎性因子的释放,增加抗炎细胞因子水平,从而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发热、淋巴结大、黏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患儿治疗后WBC、ESR及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患儿WBC、ESR及血清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能够有效控制川崎病患儿机体的炎症反应,快速缓解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的抗炎、非特异性免疫抑制、退热等药理作用有关;同时,该结果也提示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与炎症反应存在一定关系,控制炎症反应是一条可行的治疗途径。尽管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也会给患儿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在适当的剂量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较轻。因此,在使用甲泼尼龙治疗川崎病时,需严格控制其剂量,并对患儿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能快速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减轻患儿炎症反应,且在严格控制甲泼尼龙剂量的情况下,不良反应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