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娜
[摘 要: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主要能力之一,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广、更充分的生存空间及发展空间。对大学生来说,社会适应能力就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为达到与其所处环境和谐状态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将学习适应能力、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及生活适应能力等兼顾于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的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使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高职学生]
1引言
1.1选题背景
新时代的到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社会格局变得日益复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适应能力在人们生存及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主要能力之一,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广、更充分的生存空间及发展空间。大学生是国家、社会、民族的希望,是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高度及深度。因此,各界开始思考与研究与之相关的问题,针对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现实引发的学生社会适应性成为当前社会关注及研究的热点话题。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着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在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能力的养成易受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受高等教育招生体制的影响,社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仍存在“偏见”认为他们都是一些考不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从而导致大多数高职学生有着不同的自卑感,甚至自暴自弃,严重制约了学生全面、个性化地发展。如今,我们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才竞争日益激烈,高职院校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显然已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当代的专业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社会适应能力要强。
因此,调查研究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对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查阅了大量此方面的研究资料,结合阅读的文献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情况,并针对现状提出几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建议,希望能为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对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查阅了大量此方面的研究资料,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情况,并针对现状提出几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建议。
1.2.2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研究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研究却十分的少。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可一定程度上丰富高校学生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培养及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情况,可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的问题,使高职院校反思其教学模式,提高对在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视,通过改革观念及教学方法进一步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可让高职院校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重视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
社会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为基本的一个能力,同时也是个体满足其所处社会及自然环境所必须有的一个能力。对学生来说,社会适应能力就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为达到与其所所处环境和谐状态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将学习适应能力、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及生活适应能力等兼顾于其中。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常可以从学生的思想、技能、道德及知识等方面反映出来。具有较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其发展机会也相对更多,反之则容易失去许多宝贵的发展良机。
3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学生就业及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查阅大量此方面的研究文献后,笔者发现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适应主体方面;二是社会支持系统方面。崔秋月(2013)、徐一梅(2015)、陶卫(2015)、姜玲玲(2015)等研究者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展开了详细分析研究。另外,笔者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信效度较高的问卷对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样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3.1适应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既是社会环境适应的客体及主体,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所以其性格及自身特点会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性格:通常来说,外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要高于内向及内外向兼有的学生。换句话说,有着胆小、自卑等性格的学生会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一定的阻碍;②自我认知:学生的自我认知是否正确也会对其社会适应产生一定的影响;③心理成熟度: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适应易受外界环境影响;④学习方法: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及就业压力,继而影响其社会适应;⑤学习动机: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上对学习缺乏兴趣,那么其社会适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3.2社会支持系统方面的影响因素
社会支持系统在学生全面发展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学生提供情感、物质、自尊及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缓解学生学习、就业及生活上的压力,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例如裘慧冬(2015)提出老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会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受教师重视的学生其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更强。王瑶(2012)则认为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是指个体能与身边其他人维持和睦关系,有安全感、情绪稳定、行为符合社会期望,并且发展良好的技能和社会态度。总的来说,挫折承受力差及人际关系紧张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所以不少研究者提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一个目光远大、胸怀宽广、积极乐观的人,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
4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路径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就业及未来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教师要摆正位置,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一视同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重学生的政治教育及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积极开展集体活动,使学生体会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团结互助能力。例如在课余时间组织绑腿活动,该活动可提高学生的互帮互助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篮球运动,该活动可强化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组织排球运动,该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组织社交礼仪培训活动,该活动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取得他人的信任。再次,学校要积极帮学生创造校外实践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社会认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除此之外,家庭也要重视子女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中除了关心照顾子女之外,还要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就业,还与他们的健康成长及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家庭、学校及社会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姜玲玲,刘晓卫,徐凌忠等.對民办高职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应用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 2014(7):226-228.
[2]张茂玻.略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D].西南财经大学,2010.
[3]刘家党,郑嵘婷,李亚栗等.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以体育与健康课程背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
[4]叶培珍,胡瑜洁,卢鹃等.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103-105.
基金项目:JWDY-20183025,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