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舞蹈编导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2018-10-21 18:45侯侠
黄河之声 2018年21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民间舞蹈编导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的舞蹈编导课程的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对舞蹈创作人才的要求。本文将首先分析舞蹈编导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后将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当地民间舞蹈的挖掘与创新以及增加后现代舞蹈理论与实践三个方面来研究舞蹈编导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高校;舞蹈编导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充分、即时的信息资源缩短了学生获取前沿舞蹈信息的时间,原本在编导课上才能习得的编创理论、创作技法,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和电脑,在搜索框中输入相关信息,便可获取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给舞蹈编导课程带来的冲击,使舞蹈编导课程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是目前需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现行的舞蹈编导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与当今的舞蹈艺术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观众通过互联网可以观看到更多的舞蹈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水平。在享受舞蹈形式美的同时,观众逐渐对舞蹈作品所表现的文化意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具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学涵养。而现行的舞蹈编导课程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在培养学生文化底蕴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其次,信息时代给予了民间舞蹈发展的新空间。诸多极具地域特色的,只有在民间庙会活动中表演的民间舞蹈通過网络得以传播。然而,除了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方高校外,其他高校的舞蹈编导课程在民间舞蹈的编创方面尚缺乏地域特色,对当地民间舞蹈的挖掘、研习以及创新还比较匮乏。

最后,“互联网+”时代的舞蹈表演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不论从形式、内容还是演出场所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特性。在舞蹈表演中,舞者不仅与舞伴,与观众互动还会与装置艺术、建筑空间和虚拟影像进行互动,而当前大部分高校的舞蹈编导课程并未设置以后现代舞蹈创作理念为指导的教学环节。

因此,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的舞蹈编导课程应加强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注重对当地民间舞蹈的挖掘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后现代舞蹈创作的实践能力。下面本文将具体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上述教学改革方针进行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的革新。

一、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知识能够给予舞蹈创作者丰富的创作灵感,同时也直接影响到舞蹈作品水平的高低。其中,作品立意和作品结构方式与创作者文化涵养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笔者认为在舞蹈编导课程中应强调对学生文化内涵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运用于创作实践中的能力,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积累与舞蹈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应在舞蹈编导课程初期的教学中予以强调,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撰写读书笔记,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布置三至五次撰写读书笔记的作业,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为日后撰写舞蹈结构打好基础。撰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文学写作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一个非常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也为今后的舞蹈创作积累文学素材。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后,教师可布置以文学作品为基础构思舞蹈作品的作业,最终引导学生把他们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的灵感通过创作实践转化为舞蹈作品。

2、观摩姊妹艺术,提升审美能力。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编导除了需要具备舞蹈创作能力外,还要对舞台美术、音乐以及服装设计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我见解。每个学期教师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两至三次的观摩姊妹艺术的活动,例如参观各类美术展览或聆听音乐会,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对音乐的理解力。这对学生今后整体把握舞蹈作品在舞台上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观摩后,教师也可布置相应的创作实践作业,例如让学生以展览中的一件作品或音乐会中的一首乐曲为灵感来源,进行舞蹈作品的编创,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捕捉灵感的一种方式。

二、对当地民间舞蹈的挖掘与创新

目前,开设舞蹈编导课程的高校基本遍布我国的各大省市和自治区,但学生在创作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时多以藏、蒙、维、朝、傣五大少数民族舞蹈,以及秧歌和花鼓灯两大民间舞蹈为主要创作素材。以小民族和地域性较强的民间舞蹈为素材的创作相对比较少,例如傈傈族舞蹈、采桑舞、钹舞、八宝铜铃舞等等。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现存的民族民间舞蹈多达一万余种,仅以五大民族和两大民间舞种为创作主体,显然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各省和自治区的舞蹈文化都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地方高校可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在舞蹈编导课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当地的民间舞蹈,打造高校的地域文化特色。

对当地民间舞蹈的编创应设置在编导课程的中期阶段,即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舞蹈编创能力和舞蹈结构能力,并且对舞蹈编导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之后,教学步骤如下:

1、深入地方文化站,对民间舞蹈进行采风。首先,高校需要与所在省市的各区、县的文化站取得联系,在对方许可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深入民间,对某一种或几种民间舞蹈进行实地采风。在跟随民间艺人学习舞蹈的同时,对该民间舞蹈发源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对该民间舞蹈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

2、传承、研习民间舞蹈。在采风过后,学生应能够掌握民间舞蹈的动作和舞姿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节奏、力度、空间流程特点以及音乐、服装、道具特点和编排特点进行研究和深入地分析,实现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的活态传承。

3、对传统民间舞蹈进行创新性编排。传统的民间舞蹈无法适应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是许多民间舞蹈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掌握了即定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其进行创新性地编排,例如丰富舞蹈的动作语汇和队形变化,对舞蹈的音乐、服装以及道具进行改良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的同时要保留该舞蹈的基本风格韵味。

笔者认为开设舞蹈专业的地方高校都肩负着挖掘和传承当地民间舞蹈的重任。同时,各高校在对当地民间舞蹈进行实地采风和创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取材便利,有利于创作出优秀的民间舞蹈作品。

三、后现代舞蹈创作实践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观点的怀疑和颠覆,是对一切永恒真理和权威的排斥和批判。“互联网+”时代的舞蹈创作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观念的广泛影响,在创作方面呈现出多元性、跨学科的特点,甚至有些舞蹈创作从表演场所到舞蹈动作都在试图打破人们对“舞蹈”的认知。舞蹈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正在不断扩大,舞蹈渗透社会生活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反观地方高校的舞蹈编导课程,涉及后现代舞蹈创作理念以及创作实践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且未形成完整的教学环节。笔者认为可在编导课程的后期以单元课的形式进行后现代舞蹈创作的理念讲解,并进行相关的创作实践。在这个阶段,学生已具备了较为丰富的创作经验,对各种形式的舞蹈的编创理论以及创作技法已有一定的积累,有利于学生对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的理解。本文列举了三种后现代舞蹈创作的教学方式供综合类大学在舞蹈编导课程中实施:

1、特定场所编舞

特定场所编舞的概念打破了舞蹈必须在舞台上表演的局限,拓展了舞蹈的表现空间,并根据环境和场景的不同,给予了舞蹈创作更多打破传统的可能性。在舞蹈编导课程中,教师可先从环境即兴入手,培养学生对不同场所的敏锐感受力和观察力,从而寻找到舞蹈与特定场所之间的联系。之后可布置特定场所的编舞练习,并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在特定场所中进行舞蹈。在特定场所编舞练习中,教师需强调学生对空间的认知,启发学生根据所处环境的特点进行舞蹈创作,将环境因素纳入创作构思中,使特定场所的舞蹈作品具有不可替代性。

2、舞蹈影像的创作

舞蹈影像作品是指使用摄影器材所拍摄的舞蹈,包括在舞台或摄影棚里对已创作完成的舞蹈作品进行的拍摄;运用不同角度和景别,并通过镜头的剪辑对已创作完成的舞蹈进行改编的舞蹈影像作品;以及从舞蹈的构思阶段就加入影视制作方面的思考所创作的舞蹈影像作品。本文中的舞蹈影像的创作主要是指最后一种“影像编舞”,这也是目前舞蹈影像的主要发展趋势。

在舞蹈影像作品刚出现的时候,要制作舞蹈影像作品需要诸多的先决条件,例如专业摄像机、专业的剪辑软件以及专业的摄像和剪辑人员。如今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与运用为舞蹈影像制作纳入舞蹈编导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录像功能的手机和照相机可以替代专业摄像机来进行拍摄;其次,目前的视频剪辑软件的开发越来越先进,并且易于操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自己喜欢的视频剪辑软件对舞蹈影像进行剪辑。从舞蹈编导课的教学目的来讲,让学生体验舞蹈影像的创作和制作过程是最重要的,对专业的摄影器材和人员的需求并不是主要因素。

在进行舞蹈影像的创作之前,教师首先应对舞蹈影像的概念、镜头和景别的运用以及后期剪辑等事宜对学生进行讲解与指导。其次,在构思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影视导演的创作思维能力,即不仅要运用舞蹈思维进行创作,还需要有一定的镜头思维能力,能够对经过拍摄和剪辑后的舞蹈的呈现有自己的设想和预判,这样学生才能在舞蹈影像创作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镜头的切换及景别的变换来体现更加丰富、生动的舞蹈内容。

3、多媒体舞蹈的创作

多媒体舞蹈主要是以交互技术和多媒体投影技术为基础的,需要计算机辅助的一种舞蹈表现方式。其特点是通过艺术与技术的共同作用,在舞台或公共空间中呈现出全息的艺术效果,在同一时间实现舞者与虚拟影像或另一空间中的舞者的共舞,彻底打破舞蹈的时空局限性。此外,多媒体舞蹈还颠覆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观众往往成为了演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多媒体舞蹈创作需要专业的投影设备以及计算机编程人员,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备可以进行该项教学的条件。但开设有动画制作、影视制作等相关专业的高校还是可以考虑在舞蹈编导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多媒体舞蹈的创作实践。

在该单元课的教学中,建议高校可以对学科资源进行整合,最好以学科合作的方式来开展作品的创作。例如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动画制作专业的学生以学期作业的方式,相互配合,进行多媒体舞蹈的创作。在多媒体舞蹈的创作过程中需引起注意的是多媒体的介入容易弱化舞蹈的主体性。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改变固有的创作思路和创作理念,将多媒体这一新元素纳入创作构思当中,以更为宏观的创作思维进行舞蹈编创。此外,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做到精准、到位。毫无思考的,随意的即兴在多媒体舞蹈的创作中并不可取。

四、结语

地方高校现行的舞蹈编导课程所提供的编创技法和创作实践的类型基本能够使学生具备舞蹈编导的基础创作能力,但从当前互联网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来看,对地方高校的舞蹈编导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当下的舞蹈发展现呈现出多元化、反权威、自组织的特性,这也将是未来舞蹈发展的一个趋势。地方高校的舞蹈编导课程在传授舞蹈编创知识和技法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其他文化现象,对教学的内容与模式进行及时的调整,力争培养出既能够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舞蹈创作人才,从而应对“互联网+”时代对舞蹈创作人才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江毅,张碧.高校舞蹈编导教学的文化内涵研究[J].艺术研究,2012,03: 40-41.

[2] 鄭岩.环境舞蹈中身体的介入性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5: 84-87.

[3] 许锐.从“跨艺 舞动无界”看中国舞蹈创作的后现代文化时差与文化时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3:7-11.

[4] 吴振.舞蹈影像的创作实践与探索[J].舞蹈,2015,09:52-55.

[5] 张朝霞.新媒体舞蹈创意实践的类型学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2:12-15.

作者简介:侯侠(1982-),女,内蒙古人,硕士,江南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舞蹈文化学。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民间舞蹈编导
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国民族弹拨乐的发展现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初探
浅谈电视编导能力与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