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红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化社会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所带来的新的思潮和新的实践对于人类重新认识自己的知识,学习和生活联系都产生了全新的视野与启迪。在整个教育领域如何提高整个教研组织的教研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不断的研究学习,不断的探究并改进,不断地进行新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来保障其专业性与时代相适应性。老师在专业成长方面更需要一个专业引领的有效载体,挖掘和利用区域高端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行方式之一就是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区域教研共同体把传统教学中,老师们从彼此孤立的、封闭的、保守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个体智慧变为群体智慧,在分享中,互通有无,打破墨守常規的个人传统,从而,也促进了教师们更加积极的学习和交流,最终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都有其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在共同的学习和应用中,每个人都必将会从其他人那里获取新知。霍德指出:为了提高个人和组织的能力, 共享个人实践要求同事之间必须对他人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价和反馈。在学习共同体内,或者说在工作室内部,由于有了任务的驱动,成员之间要互相参与对方的课堂,观摩彼此的实践和操作。而操作后的交流,更是获取别人赞赏和提出宝贵意见的时刻,我们可以在赞赏中获取自信,在意见和建议中改进提升。共享的个人实践,远比自己一个人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来的深刻和速度。而且,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中,获得成长的不仅仅是实践者一个人,参与评价的所有成员都会有所收获。
通过建立新的区域教研共同体,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展开探讨并研究,形成适合这一群体的培训措施,对于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一、在教研共同体中寻找支点
实施新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全体教师正面临着新的学习、探索和实践任务,因此,关注教师的成长已经成了广泛关注的话题。
开放的教学关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思维导出了教学研究的新形式。具体的教学教研活动成为教师寻求自身成长需要。教研共同体这一新新的团体形式打破了学校的界限,逐渐形成校校之间、区区之间的区域性质的教研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团体组织的自主性和研究的针对性,激发了教师参与活动的积主动性,也激发了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个人意识与意志。
二、日常教育教研工作要跟上时代
教研不但是一种表现形式,也不是仅仅是空洞无物的理论学习,教研要重视日常实际效果和课堂行为的具体效果。教育工作者应成为教研活动实践的主体,要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教研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际需要,教研应成为我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部分,要从师资培训角度来重新认识,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合理方法与有效途径。
学生在校是一个成长学习及发展的过程,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教研离不开学生发展与成长这一主题。大的来讲,不同年级教研任务与主题是不同的,低年级在进度和难度方面就要加以控制,关注重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学习兴趣的激发;高年级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高一级学学校培养人才打下基础。
三、全人教育理念
在教育中,忽视个人的团队不可能得到荣誉,忽视团队的个人也不会得到发展。实行以课堂展示活动为抓手的片区合作的教研制度,打造区域教师教研共同体,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制度,第二阶段是形成团队,第三阶段是创建机制,第四阶段优化提升。
校内通过开展课堂展示活动,交流研究信息和动态,分享研究体验与困惑,共同探讨问题、寻找对策,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法和模式。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分析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形式。最常态的是课例研究,有些课例研究以对比为手段,像“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组内听课”等;有些课例研究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呈现方式上展开,像“现场观摩”、“推门课”、“微型课”等;有些课例研究从不同课型或研讨主题上体现特点,像“集体备课”、“打造理想课堂”、“课堂展示”等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检测、学生学习等相关的活动开展,致力于研究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了让年轻教师更快进入状态,有些课例从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开展,像“新人亮相课”、“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课”的方式,建立以学为中心的理想课堂教学。
依托区域教研共同体,以课例研究为主要渠道,通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师在教学研究状态下进行反思式的实践和专业成长。通过相互交流,学习,每位参与听评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并通过数学教研共同体来加速推动区域内教师课程实施水平与研究能力。
在多种形式的课堂展示实施过程中,注重个案的分析和积累,并对课例进行研究,在教研组内形成优质课方案推荐到学校,有学校推荐到区,有区推荐到市。课例研究从“连续”、“滚动”开展上衍生,在每一层研究中随之开展二度教研、反复磨课、多次整合。通过交流,产生观念的碰撞、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达成最优化的教学共识,最终作为优秀课例全市推广。在这一过程中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从讲、评、听等环节中逐步扩大教师的参与范围,依托区域教研共同体形成纵横结合的教研模式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研能力。
校际之间开展交流合作,互相学习,资源共享,构建起教研网络。在区域教研共同体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中,网络教研是一个特别好的载体。网络教研着眼于在区域教研的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针对性的研究问题,实际的去解决问题,促进教师在研究状态下。网络教研,首先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通过资源交流共享,实现即时研讨,使各个分散个体、团队通过网络,组合成一个研究共同体。拓宽教研活动的视野及交流层面,特别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总之我们的目标要去实现教师个性及能力上的改进与发展,最大化地发挥出每一个教师和教师共同体的潜能,形成学科教研共同体的教研向心力,建设一个真正“教研共同体”。这样一个由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组成的具有共同凝聚力与愿景的教研共同体,会把我们的新的理念有效地落实到课堂和学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