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改的产生。教师们纷纷意识到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于是在课堂上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分组讨论便是其中一种。就分组讨论而言,它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增长他们的知识,训练他们的思维、表达、辩论、批判、合作等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和集体荣誉感。
所以,在课堂上常常会见到它的身影。但仔细沉下去看,效果又如何呢?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讨论小组是没有根据随意组成;讨论的主题或问题没有精心设计;讨论的方法未让学生掌握;讨论的时间也不够充分;讨论时教师没深入小组进行指导;讨论的成果也未作汇报和总结。显而易见,这样的分组讨论根本不会有实际的效果。它是从根本上抹杀了分组讨论的意义。分组讨论要真正达到一定的效果和意义,我认为至少得做好以下几点:
一、根据讨论的内容精心编组
1.根据讨论的内容确定组员数和坐法。一般可四人、六人、八人为一组,特殊的有二人一组和全班分为两、三个组或全班讨论。然后根据组员数再确定坐法。
2.每组一般情况下,男女生各在一半左右。因为男女生在性格上可以互补,看法、观点上也会更加全面一些,还可以促进男女生的融洽相处,久而久之可以自然避免男女生间的性别分裂。
3.还应根据学生的思维、成绩差异进行分组,每组应有各个层次的组员,这样可以使优生对后进生起到一个帮带作用。当然如果是辩论性的主题可以把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更能势均力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小组要形成一个组织
小组也是一个组织。既然是组织,就应该有一个组织者——组长;既然是讨论,那重点的、关键的内容就应该记录下来,形成讨论的成果,这也为讨论后的汇报作必要的准备,所以要有一个记录员。其他就是普通组员了。当然组长、记录员、普通组员的角色不能长期不变,要经常换换角色才能培养和锻炼到每一个学生。
三、要精心选取讨论的主题和问题
既然是讨论,就要花不短的时间,所以讨论的主题和问题就必须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这样才会用时有所值。而且讨论主题和问题的提出能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且是核心的又有价值的问题那就再好不过了。因为讨论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议题他们更乐意去讨论。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八册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就采取了分组讨论的学习形式。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应该利用它作为载体,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其它多方面的能力。我先用課件从介绍黄河入手,让学生了解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母亲河。同时让学生从地图上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及流经。再用课件出示昔日秀丽、清澈的黄河之后,紧接着出示现在狂躁、浑浊的黄河,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震撼,自然引出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自由小声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看看课文除了写这个问题还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情。在学生读完一遍之后引导学生说“你还有哪些和课文内容有关的疑问呢?你还能提出哪些与课文核心内容有关的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来考考大家呢?”一番引导之后,学生提出了黄河的水为什么比长江浑浊得多,黄河史上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人们做了哪些努力治理黄河等一系列问题。于是就选择了黄河历史上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黄河的水为什么比长江浑浊得多?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们做了哪些努力治理黄河这四个问题来展开讨论。当然在组织分组讨论之前,又让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去自学课文,并勾勾画画,做好批注,让每个学生都为分组讨论做好充分准备。讨论之后进行了汇报总结。这时又质问学生说“人们之前所做的努力就够了吗?就能让黄河恢复到昔日的美好了吗?”学生的回答是:当然还远远不够。自然引出:我们应该如何去彻底治理黄河?于是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再次分组讨论。这次的讨论成果更让人大开眼界。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充分讨论和汇报总结,难道说还没有充分利用好这篇课文来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目的吗?
四、要交给学生一套完整、有效的讨论方法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很多课堂的小组讨论往往是一开始讨论大家便一窝蜂的说,然而却没人静下心来听,那样就不能接收到别人的信息,更别说思维的碰撞了。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乘机会去玩耍、聊天去了。所以要交给他们一套讨论的方法。一般由组长组织、调控讨论的过程。一般由组长指名发言,最好是相对较差的学生先发言,优生走后面还可以有充分的补充、更正。如果优生先发言的话,后进生走后面就无话可说了,那样就往往只能当一个十足的听众了,久而久之,可能连听都懒得听了,那分组讨论就成了少数人的舞台了。当一组员发言时,其余的只能认真倾听,有不同看法或要补充的得需要组长允许才可以发言,否则就容易形成互相嘈杂争吵的局面,形成不了成果。但也不是一人一次发言就结束,在每人发一次言之后就便可随意举手发言。当大家认为发言有价值时,记录员就得及时记录,以便讨论成果系统化、条理化,还为全班汇报发言提供了提纲。如果有几个问题要讨论时,要一个一个有序地进行。
五、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指导、调控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有各小组的情况。有的组面面相觑,都无话可说,这时教师要去引导,甚至去开一个好头。有的组争论过于激烈,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别组,教师要去适当提示稍微小声。讨论时要求小组成员间坐近一些,这样就能使发言小声一些也能听清楚,还能拉近学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不会影响到其他组的讨论。同时,教师走下“权威”的讲台,这样就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课堂更和谐,也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
六、要给足学生讨论的时间
很多课堂分组讨论流于形式。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学生正讨论在兴头上,教师由于顾忌时间,很多时候不得不草草收场。这样的讨论就没有深入,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碰撞,批判不能彻底,分析不能到位,讨论不够全面,当然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就得不到充分训练了。所以至少要等到学生没什么可说的了或者是已经开始跑题了方可叫停。
七、讨论的形式要多样灵活
每个人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本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要求课堂分组讨论也得灵活多变,学生才能始终保持讨论的激情。可以根据讨论的内容二人一组,四人一组,八人一组或全班分为两组和全班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是问答式、辩论式、集成式等。这样
丰富多彩的讨论形式才会让学生对分组讨论永感新鲜、永感兴趣。
八、讨论后要进行汇报总结和恰当的多方评价
讨论后不汇报总结,讨论就没有形成最终成果,讨论就相当于徒劳。分组讨论后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成果汇报,再通过师生的共同总结形成全班讨论成果。这样既对讨论有了更全面的总结,又能让学生有了成就感和小组集体荣誉感。汇报小组讨论成果,不是组长的专利,任何一个组员都可以代表本小组汇报。可以是小组推荐其中一个组员汇报,也可以是教师随意指名汇报,这样就迫使每个组员都得作好汇报准备,就得对本小组讨论成果有系统、完整的了解,避免普通组员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各小组讨论的过程进行评价。如讨论纪律、气氛、成果等方面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当然重在激励性评价。切不可专拿讨论的成果去评价讨论的效果,因为讨论过程中的分析、表达、倾听、辩论、促进、批判等本身就是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过程。
总之,只有做好了以上几个方面,课堂分组讨论才可能收到真正良好的效果,才能实现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