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安
摘要:互联网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回归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育模式逐渐回归教育的本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单向的交流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教师讲课,无法从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安排学习的时间和节奏。利用互联网教学,学生学习更加有针对性,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如何利用互联网重构教育课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重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展,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越来也深,信息技术正在逐渐进入课堂。很多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教育模式正在悄然兴起一场教学革命。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而备受教育界的关注。研究互联网重构课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程的主导。即便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很多教师也只是将传统的纸质教案和黑板板书转化成PPT,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传统的课程模式是线性的,一个知识点对接一个知识点,一个课程接着一个课程的学习,这种单一的学习模式不利于构建学习框架、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这种简单的知识组建模型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二)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客观,不能体现全过程性考核评价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考试,所谓的“一考定终身”。这种考核方式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云计算、大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轨迹,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将这些数据进行储存。教师可以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未全面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
虚拟仿真、柔性媒体、全息成像、AI(人工智能)、3D打印、VR/AR等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出现在职业课堂教学中来。这些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得传统课堂中难以呈现的知识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和生活。在使用这些就是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理解,会熟练操作。但是很多教师还不具备运用这些技术的能力,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培训学习制度。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还需要继续学习,加强这一方面的素养。
二、“互联网+”重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迅速普及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资源共享
慕课和微课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视频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对以往视频公开课等课程形式的延续。慕课微课教学模式中,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选择课程,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节奏都由学生自己掌控。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二)“互联网+”重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体系
高职生大多对新鲜事物、信息媒体感兴趣。体验型学习模式更能符合此阶段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因材施教,理实一体化类的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在这样的学情环境下,慕课、微课、3G教学、专递教学、表格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重构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课堂教学;从学校的办学角度出发,为了更好地贴合理实一体的课程,与企业的工学结合式办学模式还是主流;而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交流过程中,除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价值外,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产教融合将是最终的归属点。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共同架构起目前职业教育的最新形态,而将这个最新形态承载起来的载体就是“互联网+”,它就像一个推进器,从外部需求催生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内部改革,这一改革将从本源出发,在实施过程、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能力和条件保障方面都需要有一整套配套的框架体系。
(三)“互联网+”重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
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主要有课堂测验、考试等形式。这种考核模式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和个性差异。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考察更加全面和深入,教师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和记录,综合分析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对学生形成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价。此外,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渠道拓宽了,学生可以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上的问题,促进教师的教学。
结语: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上到政府下至企业都需要更多的“互联网+”人才,对人才的培养是顺应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在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一直是颇受追捧的教育类型,“互联网+”成为职业教育变革的一个新的契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应顺应这一趋势进行重构和改革。
参考文献:
[1]燕艳,张弛,王傲冰,贾飞宇.“互联网+”对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6-38.
[2]汤水根.“互联网+”时代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6):136-137.
[3]陈君涛,展金梅,宋春晖.移动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6):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