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松
摘要:随着互联网及快餐式新闻的兴起,博取眼球成为很多媒体的首要任务,导致对社会新闻报道心不在焉,缺少人文情怀。主要表现在社会新闻贴近性不够,正面报道彰显正能量不够,负面报道尊重和包容不够等方面。因此,探讨社会新闻如何体现人文情怀这一课题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貼近性;彰显正能量;尊重;包容
社会新闻是人们获取社会信息、增强正能量、激发正义感和提高明辨是非能力的重要载体,对“成风化人,凝心聚力”[1]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及快餐式新闻的兴起,博取眼球成为很多媒体的首要任务,导致对社会新闻报道心不在焉,缺少人文情怀。如一些社会新闻贴近性不够,正面报道彰显正能量不够,负面报道尊重和包容不够。因此,对社会新闻如何体现人文情怀这一课题的探讨,仍具有现实意义。
社会新闻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2]是社会文明的晴雨表。
一、人文情怀的重要性
什么是人文情怀?就是做人做事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体谅人,彰显人性的光辉,包容人性的弱点。
人文情怀是文学作品的灵魂,社会新闻也一样。人文情怀能让社会新闻更富人情味,产生更大的价值。如好事做到底,让好人有好报,让好事的效益最大化;对一般负面报道,用同理心体谅人,负面影响尽量小,正面效果尽量大。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中央电视台等3家中央新闻单位,并与新媒体“亲密接触”。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媒体情怀”其实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3]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既是要求我们关注民生,也可以理解为,要求我们加大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带着人文情怀做好民生报道。
二、如何倾注人文情怀
笔者在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做过很多好人好事的报道,也身体力行做过一些善事并记录传播,它们都成为闪烁人文情怀的作品。笔者从中挑选几个典型的事例、作品来分析探讨,以期寻找社会新闻凸显人文情怀的途径。
(一)报道好人好事,更要关注好人的生存状态
报道好人好事是主流媒体的工作常态,但大多数好人好事的报道,仅限于报道好人好事本身,至于好人自身是不是也需要社会帮助,有些记者并没有放在心上。究其原因,一是主体新闻报道之后,受众对后续事宜的兴趣减弱,跟踪报道似乎费力不讨好;二是深度挖掘不仅要花费更多时间,还要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牵扯精力。正是这样的绕道走,让好人好事报道,少了人文关怀。
笔者认为,报道好人好事,除了俯下身子贴身感受他的好,对有困难的好人,还要急他所急,让好人得到好报。
2002年6月,笔者在常德电视台《晚间报道》栏目值夜班时接到一个热线电话,说一位孟姓男子从山东骑三轮车送高位截瘫的女子回娘家张家界,途经桃源县漆河镇。
笔者和同事连夜赶过去,并跟踪采访数天,得知老孟是在做好事,护送萍水相逢的湖南女子回家,由于自己经济困难,只能踩三轮车,历时30多天,行程3000多里。记者又到老孟的老家单县,采访村组负责人和邻里乡亲,了解到老孟向来乐于助人,此行并不是偶然行为。随后推出的连续报道《三千里三轮送你回家》和《山东访老孟》,创下常德电视台的收视记录,被央视和多家卫视播出。
之后,栏目组将老孟接到常德,在人流量最大的步行街为他举行见面会,与民政部门一道为他募集款物近10万元,后来又协助有关方面为他解决工作,终于使善良的老孟摆脱贫困。后央视谈话节目《聊天》邀请主创人员做客,推出两期访谈专题《三千里路云和月》;连续报道《三千里三轮送你回家》获得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三等奖。
(二)帮助人的报道,不能止于报道,记者要有帮人帮到底的姿态和行动
记者被称为杂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些特性为记者帮助采访对象提供了方便,也易于让记者的人文情怀落地开花。
2016年年初,笔者通过微信朋友圈接到求助信息,一位年近百岁的湖南益阳抗战女兵,要寻找从未见面的湖南常德澧县婆家亲人。她1945年在南京国民党部队与丈夫结婚,丈夫1948年去世,两人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她也从来没有到过婆家。时间跨度70多年,涉及澧县、临澧多个乡镇,解放前的很多老地名不复存在,老人的子女60年寻亲未果,寻亲之难可想而知。
为了帮助老兵实现愿望,笔者一路追踪采访,腊月二十五还在澧县走村串户,正月初六又到益阳老兵女儿家,历时一个多月的澧水流域乡村大搜索,帮助老兵子女从收集到的线索中甄别、分析、推敲,最终将双方亲人通过DNA鉴定,确定亲缘关系,略尽媒体的社会责任。
这组连续报道《97岁抗战女兵寻找澧县婆家后人|请转发》《后续|社会齐行动 助英雄寻亲》《终于等到你|97岁抗战女兵澧县寻亲成功》,完整记录了从寻亲信息发布到全域发动,从线上到线下,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寻亲成功的全过程。第一条消息阅读量6万+,并有上百名微友提供线索。整个报道影响广泛,被多家媒体转载。
(三)让负面报道的“坏人”说话,倾听他们的声音,体现媒体关怀
一般情况下,负面报道的负面当事人(姑且称之为“坏人”)都会事出有因,让他们发声既是尊重他们的权力,又能平衡信源,还原真相,以确保兼听则明。
2002年下半年,常德某建筑公司在为修防会修建办公大楼过程中,乱砌围墙,午间施工,影响周边居民的出行和生活,被投诉到电视台。
栏目组派记者采访了群情激愤的居民和业主方工作人员,都是一片批评之声,而被批评方不在现场。稿子发出来之后,建筑公司找上门来,质问凭什么只批评他们?赶工期是业主方的要求,他们明明答应过,施工过程中与周边居民的矛盾由他们负责,你们怎么不向我们了解情况?后来笔者所在栏目组做了反思并向其道歉。
只听取投诉方的投诉,不了解被投诉方的情况,就不能居中报道,有偏听偏信之嫌,何况,“坏人”之所以出现“坏”的状况,也可能有具体原因。毛泽东同志说“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负面报道必须将双方的情况了解清楚,让双方发声,如果仍不能确定谁是谁非,还需要找有关職能部门,或法律界工作者,让权威人士发声评判。
(四)舆论监督报道要站在被监督方看问题,考虑被监督方的现实处境,多一个维度评判是非
舆论监督的目的在于披露问题并促进解决问题,站在被监督方的角度看问题,既是尊重被监督者,又能为解决问题增添方法,一味指责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2018年夏天,常德某新闻媒体发表舆论监督报道《常德汽车总站高温天拒开空调 乘客候车如蒸桑拿》,说车站完全不顾乘客感受,候车大厅有空调不开,批评比较尖锐。报道推出后,车站方面表示也有苦衷:一来这家汽车站一直是优质服务站,小白鸽服务站还经常被当地主流媒体报道,并不是不顾乘客感受;二来汽车客运不景气,车站乘客稀少,而候车厅很高大,要八台空调全开才管用,空调电费是他们难以承受之重,况且他们也在引导乘客及时买票及时上车避暑。
到底怎么解决,这件事不能只图批评痛快。车站方面也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硬着头皮改,开启八台空调候稀客。好在后来车站实事求是整改,开放一个带空调的办公室供候车之用,解决临时之需,候车大厅只能照旧。
(五)规避隐私,维护当事人的尊严
突发事件中对遇难者的报道,要尊重传统习俗如“亡者为大”;有损当事人形象和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尽量回避不说;有人遇难的事故报道,说遗体不说尸体,顾及亡者家属的感受。以下从一条社会新闻看出微信编辑人文精神的缺失。
2018年7月30日,澧县某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条社会新闻,内容大致为“一位87岁的老人在澧县境内被发现不幸溺亡,随身携带有22万现金,民警经多方调查,找到老人的居住地在湖北松滋县,通知家属办理有关事宜”
一起令人痛心的意外死亡事故,该报道的导语居然是~7月24日,常德市澧县公安局官垸派出所民警给湖北松滋一家"送"上了22万元现金,巨额现金从何而来?民警为何如此“大手笔”?
光看导语,还以为是松滋县的这户人家买彩票中奖了,民警为保障安全送奖上门。这样的表述与老人意外身亡的悲剧格格不入,不知编辑是否有一点同情之心。
该文结尾则两次出现刺眼的尸体~“7月24日,死者家属来到澧县殡仪馆将尸体领回......对派出所民警顶着烈日打捞尸体万分感谢!”
常德多家媒体微信公众号在转发此报道时,同样忽视了亡者家属的感受,除更改标题之外,正文基本未动。调侃开头,领尸回家。
但笔者也留意到,2018年8月2日《凤凰网》转发的《楚天都市报》的报道“荆州87岁溺亡老人身上携带22万元 遗体在湖南澧县被发现”则充分考虑了家属的感受,体现了编辑记者的人文情怀。
三、人文关怀的注意事项
注重社会新闻的人文情怀,弘扬正能量当属第一要务,立意要褒贬分明,表扬要合情合理,鞭挞要注重建设性。
(一)坚守法理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倾注人文情怀并不是滥情,人文情怀的基础是遵守法律法规,恪守公俗良序,正面报道避免感情用事,偏离主题。负面报道避免先入为主,厚此薄彼。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意换位思考。体量人,理解人,比如关注弱势群体的报道,要体现真情实景,又不能让受助者尴尬难堪;批评报道不能一味追求爆炸性效果,无谓损害负面当事人尊严,引发新的矛盾和冲突。
(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批评报道要体现善意,赋予建设性。揭开伤疤的目的是为了疗伤,不是为了展示伤口的艳若桃李,因此,记者编辑的批评报道不能信马由缰,逞一时之快,要从善意出发,并具备开药方的能力。
(四)提高思想境界,看得到好;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仅要看得到恶,还要为去恶献计献策。作为新闻工作者,境界的高低决定你报道的层次。有了较高的思想境界,采访高大上的典型人物,你才可以和他们同频共振,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了较高的思想境界,你才能从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真善美。
作为新闻工作者,明辨是非的能力决定你报道的导向。有辨别能力,才能快速发现恶,准确分析恶的原因,继而找到摒弃恶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人文情怀才有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2007年4月中旬,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案,32人遇难,枪手是该校学生,自杀身亡。在随后的多场悼念活动中,令人意外的是,枪击案凶手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并给他立碑。”给枪击案凶手立碑,咋一听匪夷所思。经深入思考,才理解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人文情怀。他们认为,“凶手孤僻、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社会是负有责任的。”[4]
以上报道通过一个特殊事件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可谓社会新闻赋予人文情怀的范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方针.
[2]程曼丽,乔云霞主编.新闻传播学辞典[M].新华出版社,2013,02,192.
[3]王敬东.《总书记寄语新媒体:遵循严守48字方针 践行群众路线》.央视网,2017,02,1-2.
[4]陈强.美国人的宽容令人动容不已[N].中国青年报,200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