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扬
【摘 要】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科技教育中的“做中学”,即抓好好奇心是启发“做中学”的关键;“猜测和假设”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做中学”是创造发明灵感产生的源泉。
【关键词】 做中学;好奇心;发明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全称“在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中进行的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学习和教育”。“做中学”科学教育旨在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做中学”强调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未来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以面向全体儿童基本素养的培养为首要原则,以“人人参与”作为重要标志,关注科学教育的平等机遇和基础性。现浅谈一下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做中学”。
一、好奇心是启发学生“做中学”的关键
历史表明,许多著名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往往与其少年儿童时代的好奇心分不开,因此,教师应善于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及时满足他们的好奇欲望。教师要创设条件,让他们在“做中”寻找答案。
例如在教学小学科学《凸透镜》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始出示模拟的照相机,请同学给大家照相,学生就会疑惑:为什么在照相机的“底片”上出现倒着的相?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激发出来,争着问:“老师为什么?”这是我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继续玩照相机,学生逐步发现:“底片”上的相和“底片”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和假设,有效促使学生在“做”中探究知识。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可以使學生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知,积累初步的科学经验。
二、“猜测和假设”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猜测和假设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的前提,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做中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师不给假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再根据自己能找到或选择的材料设计实验。“做中学”的科学教育不注意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孩子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孩子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允许孩子出错,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即使孩子说得不着边,也要尊重孩子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孩子,力求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当孩子出错时,要对孩子说:“你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呢?为什么要这样呢?”鼓励孩子多思考,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或记录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或集体猜想记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方式和思路,发挥个人的设想和猜想。如我在教学《热水和冷水》一课中,让学生了解热水和冷水的特性后,提出问题:“装有热水的袋子放在冷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把装有冷水的袋子放在热水中又会怎么样呢?”这时学生便开始畅所欲言,有的说:“把热水放进冷水里会下沉。”有的说:“把热水放进冷水里会上浮。”……我让学生把这些猜想和假设记录下来,而不是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让他们带着活动的目标去实验、去探索、去发现。在活动中,我给予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赶环节,走过程,使科学实验活动流于形式,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做中学”是创造发明灵感产生的源泉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创新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动手能力的培养,最有效的途径是手脑并用,互相促进。做中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教学形式。创造发明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最高体现,发明的点子可能来源于各个方面,但大多数的灵感都产生于“做中学”。
例如:在教学完《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后,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学用到我们的生活或学习中。有些同学开动脑筋,设计出了“夜光风筝”,发明者认为,现在人们的工作节奏比较快,没有时间和孩子放风筝,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跟孩子一起休闲,作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风筝有机组合,创造发明了一个能在夜间飞的“夜光风筝”,这个发明参加贵州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了省级二等奖的好成绩。可见做中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又如,每年的冬天,学生们学习时会感觉比较冷,很多家长都给学生买了热宝,但是这种热宝存在很多缺点,比如使用完后就会变硬,不能再次使用,只有拿回家加热后才能再次使用,使用不方便。我班学生学过《点亮我的小灯泡》后,设计了很多方案,做了很多次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实验、再设计、再实验,终于发明了安全节能充电热宝。
总之,让学生在“做中学”,可以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创造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赢得教育的最大空间,取得最佳效果,可以把每一个普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带入高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