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2018-10-21 23:38高丽宇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39期
关键词:实现策略教学实效性品德与社会

高丽宇

摘 要:开设《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想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对教学策略多加钻研,以促进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本文对提升学生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的方法进行总结分享。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实效性 实现策略

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的人口素质。但是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很多学校以及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因此对教学成果也不够重视,使得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进行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改变教学策略,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分享如下。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是在生活中不断总结、领悟得来的,老师在实施教育活动的时候只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感受的才是真实的道德体验与认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由此,老师要不断转变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动起來,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受、体验、领悟,通过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内,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应用校外的便利条件,使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走到生活中去,在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增长智谋,扩展兴趣,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验中让学社逐渐能够认识社会,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中有很多校外实践设计,比如:我在教学《购物有学问》这节课的时候,我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集市、超市里,让学生去感受价格,在实践中感受购物的学问。

德育教育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所体现,那种与生活脱离的“道德”是不存在的,人要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儿童品德的形成是来自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实践,所以,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感情,引发道德感。

由此,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必须要在实际生活中达成。我们在实际教育时,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寻找每件事情的真实部分,深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为讨论,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讨论可以是随机生成的,也可以是事先安排的。开展有效的讨论能够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分享交流经验,在其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实施的讨论,老师要在课前就准备好,这样能够让讨论活动更加有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很多都可以当做讨论的切入点,目前讨论已经成为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老师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给学生开展讨论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品德与社会和目前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进行比较,其特点为:一是以育人为本,重点落在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上,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素质高尚的人。二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使其更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儿童更加易于接受。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让学生亲身去实践与老师正确的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正确的三观,摒弃“填鸭式”的说教。该课程的开设更加符合目前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素质培养的新要求,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能提升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综合性,体现活动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三活”(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1.师生关系平等鲜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学生虽然在教学关系中是一个教学一个学习,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老师要尊重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密切联系。学生的实践情况包括较多的内容,例如: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等。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创设活动的过程中要从这些方面入手:①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决定活动的形式。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这样所设计出的活动既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同时学生的接受度也较好,参与度较高,这对于提升教学实效性十分重要。

3.训练习惯,让活动具有实效性。在教学中设计大量的活动,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方面。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时间与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并且也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综上,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融入其中,让学生从生活中习得知识,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品德。

参考文献

[1]杨秀兰.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18):57-58.

[2]黄道成.生活情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华夏教师,2018(20):27-28.

[3]邓桂红.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140,143.

猜你喜欢
实现策略教学实效性品德与社会
初中数学实现学生合作学习的途径
电能替代管控一体化的实现
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探讨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