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中全
【内容摘要】“作文来源于生活”,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指导学生应用视听材料、大众媒体去了解社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大千世界里去发现真情,发掘生活中藏着的真善美。学生有了自己的视野,他们才会有自己的感受和语言。学生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过了,表达上才能情之真切,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情景交融。
【关键词】真情 感悟 回归生活 走出课堂 大语文观
作文是一种意象孕育——意象生成——意象物化的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贯穿始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述:“为情而造文”。《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作文训练中“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真情是作文的起点,也是作文的生命。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独抒性灵、吐露真情呢?
一、在生活中发现真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永远是作文的活水源头,它为作文提供了素材、主题和营养。在“口号式作文”“流水账式作文”“网络式作文”遍及的今天,笔者认为作文更应该回归生活、表现生活。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受语文教材作文训练的制约,受到“应试”的牵制,书本上要求写什么,教师就指导学生写什么,这样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且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有些往往缺少新意,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不仅要指导学生应用视听材料、大众媒体去了解社会,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大千世界里去发现真情,发掘生活中藏着的真善美,感受父辈之间、邻里之间、陌生人之间的故事背后的感人至深的情景。学生有了自己的视野,他们才会有自己的感受和语言。学生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过了,表达上才能情之真切,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情景交融。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确切典型的材料,他们有时也会觉得无从下笔。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又通过优化教学训练练习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如在指导学生写《家乡的特产》时,我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特产实物观察,亲手摸一摸,亲自闻一闻,亲口尝一尝。有了素材,孩子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有一个孩子写家乡的特产《我爱家乡的芒果》,抓住了福建特产水果芒果的形、色、味的特点,详细地描写了他所看到的芒果,给人垂涎三尺的感觉。读着孩子的习作,仿佛一颗颗硕大金黄的芒果就摆在眼前,学生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同样,在指导写《我喜欢的小动物》时,我采用边看、边说、边写的训练方法,利用周末组织孩子们进行实物观察。课堂上把孩子们按喜爱的不同动物分成不同的小组,先小组内交流,回忆平时喂养动物时的趣事和感受,再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按一定顺序进行描写,写完后在小组内修改,最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点评。这样指导孩子们写作,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写作兴趣,把习作教学活动变成一场妙趣横生的亲身体验,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收上来的文章充满了个性,充满了童稚。当他们的习作得到老师的称赞时,孩子们脸上浮现出兴奋的笑容,“我会写作啦!”“老师表扬我作文写得好!”“我再也不怕写作文了。”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我也欣慰地笑了。
二、在人际交往中体会真情
在父子间、母子间、师生间、同学间,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生活剧:上学时父母深情的叮咛,课堂上老师期待的目光,取得成绩时同学赞许的眼神,失败时朋友好心的安慰,同学之间嬉戏的乐趣……由于这些事情发生在学生身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所以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些人际交往中细微但又十分珍贵的真情。作为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夸夸我的妈妈”“感谢我的同学”“第一次上学”“感动”为主题的演讲、课本剧表演、实话实说等活动,借以唤起学生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品味人际交往中浓浓的亲情、友情,为写作打好基础。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內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例如,教学作文《夸夸我的妈妈》时,我利用母亲节感恩活动,先在班级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孩子了解母亲节的缘由,回忆自己是怎样在母亲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的。平平凡凡的生活琐事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点点滴滴的温馨呵护处处蕴藏着母爱的伟大。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孩子们的讲述,在学会感恩的熏陶中,孩子们懂得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正含义,知道回家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真情的流露来源生活中的感恩和感动。于是我就抓住火候,让学生在作文中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读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其实,写作的基础源于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人和事,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阅读中感悟真情
“读”与“写”密切结合,笔者提倡作文教学先读后写,让学生在充分地阅读基础上,感悟如何表达真情。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众多语言优美、意蕴丰富、文质兼美的佳篇,如《山中访友》《梅花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些文章像春风、像细雨,充满生机而又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从阅读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美、人物美和意向美。
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教师要通过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景,让学生和作者站在一起,让学生的心贴近作者的心,甚至合二为一。一旦两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学生会随着作者的情感波澜起伏,和作者一起感叹、一起高歌、一起哭泣……然后通过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朗读加深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当学生被作者的真情久久震撼时,就会在内心深处把这种感受升华为自己独特的性灵,而久久不能忘怀。学生平时阅读中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深厚情感的蕴藏,最终将会在习作教学时教师的引导下迸发出来,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来,作文中的真情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四、在快乐中表达真情
作文其实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释放表达的心理需求,只要教师学会如何“放手”,让学生在快乐中表达真情,学生就会爱上习作,就敢于表达真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要太局限于谋篇布局的经营上,不要太讲究语法规则和词语的应用,不要太注重内容的“思想性”而落入立意的迷茫。否则,会因太多的束缚而使学生不敢动笔、无话可说或说假话,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童真和灵性的丧失,甚至会导致学生讨厌写作,不爱吐露真情。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视角,鼓励他们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提倡有感而发就写,触景生情就写,经历了高兴地、难忘的事就写,只要有想说、想记的话就写。至于“字顺词达”“立意高远”等问题,则是在敢于表达真情实感之后的功夫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要培养小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真情是作文不可缺少的部分。去年“六一儿童节”,学生对学校举行的一系列庆祝活动特别感兴趣。由此我便灵机一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准备参与活动,并在活动后及时举行有关“庆六一”为主题的写作竞赛。果然,大部分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情感真切,就连那些平平常常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焕然一新,洋洋洒洒。显然学生是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是一定的情境激活了学生头脑中丰富的生活积累,学生在快乐中表达,因此“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就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學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自然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只有让学生情感积极参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才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习作才能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学生的情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所写之作才会有血有肉,才会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和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① 刘勰《文心雕龙·情彩》第三十一篇
② 陆机《文赋》
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3-4,5-6学段目标(习作)
④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见《语文教学改革》
⑤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