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全
摘要:新课程教学标准是从2000年开始,一直到如今仍在进行的教学探索,整个教育领域对此抱有不同的看法,真正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笔者眼中看来,教育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技能或是一些硬性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教育中教化学生不断地区认识 自己,寻找到真正的自我,正是学生正视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潜能和天赋,教育的目标才算是达到极致。
关键词: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潜能
教学不止停留在学习的知识的表面,教育是深化人心,是用一颗认真的心灵和灵魂去感知和召唤另一灵魂的过程。灵魂是高贵且独行的。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拉紧与学生的距离,在交流和交往中感知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主动进行一些了解活动,而不是简单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拉近师生距离其实更像是教师更加明晰自身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最高的目的。笔者就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一、真诚交流,提高对学生的兴趣认知
在做人的时候,真诚是人立足于世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同样也需要对学生和对教师这一份职业有相关的真诚和敬畏的态度。交流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生自我暴露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不曾展现的一面。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寻找到适合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中,学生不是一个统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放弃有偏见的看法,例如,以分数论英雄,以平时表现轻易给学生下定论,这些都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相关的发展。在教学中,例如,班级团体活动中、校外文艺竞赛、不同班级的联谊活动等等活动中,教师应该“下沉”到学生团体当中,成为学生的真诚的交流者和指导者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多很多,教师应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的探索和自我反省,不能随便改变自己的动向,在决定学生的兴趣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兴趣学习和了解。真诚交流,不断地认识到学生的多面性和个性,例如,有的孩子在英语口语表达上有着自己的特长和天赋,学生应该在课余时间有自己的练习方向和目标,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学引导,或是在课外时间与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充分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引导。
二、给予信任,构建家校交流桥梁
在谈及学生的潜能开发的探索过程,如果有家庭教育的在场,学生的潜能开发将会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学校教育的潜能点化,辅之以家庭中亲人的支持和认可,学生的潜能发展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一点是,学生的潜能开发教育的重要前提是学生的潜能情况已经为教师所熟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好这一前提准备条件,学生的潜能开发将更好的發挥它的功效。给予学生以一定程度的信任是接纳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爱好的行为的重要原则之一,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还应与学生的家庭成员进行一定的交流和交谈,在教学中建立起家校交流的桥梁。给予信任,搭建家校桥梁,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学生家长的情况介绍下不断地进行相关的潜能引导工作。不得不说的是,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地将所有的家庭和学校信息整合,担任好家校联系的主要中间人,共同与家长进行这一个学生个体的潜能开发活动。有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应充分地针对学生的潜能条件进行相关的家校活动,例如,在课外之余进行家长和学校进行互动的活动,引导学生的兴趣探索活动同时也是间接地帮助学生家长在互动中更加了解到自家的孩子在这一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程度和相关的熟练程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鼓励的意识或是趋势。
三、抓住和创造教育契机,使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灵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知识接受程度在不同时期赋予学生以一定的教育内涵,例如,在学生小明平常喜欢唱歌,在班级歌唱比赛中领导班级拿到了校级的奖项,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与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正是在对唱歌的热爱中,小明才会不断地在班级歌唱比赛中花费心思,持续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一定也会有像小明深深喜欢唱歌那样地喜欢某一件事,在这一件事中你们感知到了精神上的巨大喜悦,这是这一事情或是这一热爱让我们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丰富多彩。”在抓住每一次机会进行相关的潜能开发教育中,教师无形中就提高到了深化教育的意识,从而在教学中进行潜能开发时候就会有更加良好的反馈。抓住和创造教育契机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努力进行的思考,这一思考将教师成功地与平常没有注重这一方面知识或教学探索的同事区分开来。教育应深入学生心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加以深入思考和了解,开发学生的潜能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不断地在教学中寻找到合适和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灿 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的潜能 [N] 学术版 中学教育 2015.3
[2]王名近 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多元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N] 学术版 读与写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