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云
【摘 要】教学不能只是追求外面的表象,必须把文本的知识结构弄清楚,把文本内容在学生身上可能产生的现象弄明白,由“点”到“线”再到“面”,源源不断地充实数学文化,让知识结构有热度、有亮度、有厚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精雕细琢;知识结构
一、案例1:研讨答案
师:(出示习题)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生:(各自在随练本上写答案)
师:(行间巡视,挑选答案)老师挑选几种不同方式的答案(投影),请大家读一读。
生:(自由读)
1、-1、2、-2、3、-3、4、-4、5、-5。
1、2、3、4、5、-1、-2、-3、-4、-5。
0.1、0.2、0.3、0.4、0.5、-0.1、-0.2、-0.3、-0.4、-0.5。
1/2、1/3、1/4、1/5、1/6、-10、-15、-20、-25、-30。
……
师:对这些答案,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1:除0以外,整数、小数、分数既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生2: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
生3:第一组答案,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
生4:第二组和第三组答案,正数由小到大,负数由大到小。
生5:第四组答案,正数和负数都是由大到小。
……
针对习题的答案,通常指名学生回答,逐一确认是否正确,发现错误,引导纠正,得出正确答案。案例1的处理方法是:展示不同方式的答案,先请大家读一读,再问大家对答案有什么想法,然后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方面地谈感觉。师生的对话,让学生透过习题的表面看本质,一道普普通通的习题答案,通过师生轻松的研讨,显得如此简单;一个平平常常的教学片断,经过教者的精雕细琢,显得如此特别。
二、案例2:添加情境
师:(课件呈现教材上的情境图“红星剧场”)请找一排4号、三排11号和五排1号。
生:(分别走上讲台,在屏幕上的情境图中确认)
师:应该怎样确认第几排第几号呢?
生:从前往后确认第几排,从左往右确认第几号。
师:请报告,红星剧场的座位号是怎样排列的?
生:从左往右每排都是连续数1、2、3、4、5……
师:刚才大家解读了“红星剧场”的情境图,现在老师添加一幅“普庆剧场”的情境图(课件呈现),请大家看一看,普庆剧场的座位号是怎样排列的?
生1:划分了单号区和双号区。
生2:单号区从右往左每排都是连续单数1、3、5、7、9……
生3:双号区从左往右每排都是连续双数2、4、6、8、10……
师:二排3号、三排6号、四排2号在哪儿呢?
生:(分别走上讲台,在呈现于屏幕上的情境图中确认)
师:小明的一张电影票是第六排第6号(实物投影呈现),请问,紧靠小明座位的是第几排第几号?
生1:有可能是第六排第5号和第7号。
生2:也有可能是第六排第4号和第8号。
师:为什么呢?
生1:红星剧场不分单号区和双号区,在红星剧场里就应该是第六排的第5号和第7号。
生2:普庆剧场分单号区和双号区,在普庆剧场里就应该是第六排的第4号和第8号。
在案例2中,教者精雕细琢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让学生借助红星剧场情境图,自主掌握“位置”的确定方法;二是让学生借助普庆剧场情境图,寻找普庆剧场与红星剧场座位号排列的不同之处;三是让学生借助小明的一张电影票,掌握两种不同剧场的“位置”确定。这样一来,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的灵活性;又能有机整合教学资源,渗透“可能性”等数学知识;更能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展现数学的应有价值和独特魅力。
三、案例3:更换题目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介绍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将教材上的两道题“30+27和30×18” 更换为“57734+7698和2345-39×21”并投影呈现),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这两道题。
生:(计算第一题)
师:请报告第一题的得数。
生:65432。
师:第二题呢?
生:(计算第二题)
师:请报告第二题的得数。
生:48426。
生:1526。
师:同一道题,都是用计算器计算的,怎么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
生:科学型计算器,按顺序输入,知道先算39×21,后算減,结果是1526;普通型计算器,按顺序输入,只会先算出2345-39的得数,然后乘21,不知道先算乘后算减,结果便是48426。
……
师:其实在用计算器计算前,可以先估算一下(指名估算)。
……
在课例3中,更换教材上的例题,出示预设的两道题,这样至少蕴涵着四种意图:一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試用计算器,从而发现学生的认知起点;二是引发学生分析,同一道题用的是同样的输入法;三是让学生通过对同一道题不同结果的探究,进一步强化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计算法则;四是将计算器计算与估算有机融合,让学生知道估算有助于发现计算器使用中的失误。如此地精雕细琢,看上去较为枯燥的两道计算题,却能引起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重视,使老师与学生间的情感更亲近,使数学与学生间的关系更贴近,使学生与学生间的认知更深刻。
四、反思
上述三个案例,教学的场景和教学的技法看上去都很普通。然而,这些都是教者精心设计的。因为有了精雕细琢,所以每个案例中都有精彩之处。这些精彩亮点均源自于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本质的领悟,可以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显而易见,教学需要耐心把握核心,不能只是追求外面的表象。教者必须把文本的知识结构搞清楚,把文本内容在学生身上可能产生的现象弄明白,由“点”到“线”再到“面”,不断地充实数学文化,让知识结构有热度、有亮度、有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