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学徒制发挥育人价值的重中之重。从现代学徒制的设计特点和实施过程来看,其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具有灵活性、一体化和协同性的特点。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利于校企协同育人的落地,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模块化”课程应遵循三个步骤:一是对课程模块进行宏观分类,即基础性模块、核心模块、企业特色模块与发展模块,以区分不同模块的基本功能定位;二是协同多方开发课程模块,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每個模块的独立性,每个模块的容量不能太小或太大,课程模块的开发要多方参与和协调,模块内部要包含从内容到评测的若干部分;三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模块衔接机制,可按照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逻辑组织三个级别的课程模块。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模块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舒伟(1978- ),男,内蒙古通辽人,通辽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现代学徒制推进校企深入合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NJSZ1649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9-0101-05
自2014年教育部试点现代学徒制以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全国数百所职业院校落地。各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特点,结合区域产业特色与学校办学基础,不断探索更加多样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现代学徒制要想真正落地,必须落实到课程层面。课程体系建设是基础性、系统性工作,统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安排、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一、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从现代学徒制的设计特点和实施过程来看,其课程体系在保有原来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还拥有一些特殊之处,这些特殊之处体现了现代学徒制校企深度合作、制度化师徒关系等特点。
(一)灵活性
所谓灵活性,指的是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应注重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和课程组合的灵活性。就课程内容的灵活性来看,由于不同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水平、设备种类、管理模式等各不相同,课程内容在同一维度上会有不同的侧重与表现,这就需要学校根据合作企业的不同,有的放矢地设计与不同企业特征相对应的课程内容。此外,企业技术水平、生产方式等也在逐年改进,企业一线员工所使用的技术知识也在逐年更新,这都要求课程内容定期更新。就课程组合的灵活性来看,目前各学校实施了工作场所学习和学校学习的交叉模式,如按日交叉(每周3日学校学习+2日企业学习)、按周交叉(每学期4周企业学习+16周学校学习)、按学期交叉(前4个学期在校学习,后两个学期在企业学习)等,不同的交叉模式必然要求不同的课程组织形式。如果统一按照原有的课程编排模式,将无法打破学校与企业在课程实施中固有的障碍,进而无法实现课程内容的融通和共同教授,最终将使得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举步维艰。所以,无论是在内容的设置上,还是组织结构的布局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都应该具有鲜明的灵活性。
(二)一体化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即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深度合作。这种深度合作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即课程的联合开发与共同实施。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的目的既包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也包括让学生成为具有求职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职场人。因此,学校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不仅会考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会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健全人格的培养,往往后者会占据更大的分量。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更希望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完全达到企业用工标准,为企业尽快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资本的积累,因此企业在介入学校课程体系时会更多强调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内容。这样一来,学校和企业就会在课程层面出现一个“价值错位”。所以,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协调企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和学校对完整人格的需求这一潜在矛盾的原则就是“一体化”。一体化既强调企业和学校在教学内容取向上的一体化,避免教学内容的偏离,也强调企业和学校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在操作层面则体现为企业职业能力标准在课程内容中的融入以及学校综合素质课程在职业能力中的体现,两者内容都要在实现学生“健全人格+顺利就业”这一统一目标之下进行分配和整合。
(三)协同性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它需要企业的深度介入。同时,课程内容的开发也绝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它更需要一线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技术专家的深度介入。所以,从操纵层面来看,课程体系的建设至少要囊括一线教师、专业负责人、企业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四个主体。一线教师了解教学一线出现的各类问题,能够较为精准地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优势;专业负责人能够传达专业发展的理念和未来趋势,为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顶层设计思路;企业专家是课程制定的核心成员,他们所拥有的关于工作一线的理论与经验知识是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企业管理人员将从企业管理,尤其是员工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为课程体系,尤其是课程课时的安排和课程内容的比重设计提供咨询。这四个主体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协同合作,同时在课程体系的实践过程中实行动态监督,保证课程内容在校企之间的无缝衔接和顺利过渡,避免课程内容的冲突、课程体系的“重心不稳”、课程实施的错位和课程评价的脱节。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势
为了贯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的这三大原则,可以采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在开发MES课程时对模块做了如下定义:“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划分为几个部分,这种划分要符合实际工作的流程和工作规范,要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就是一个模块。”这个定义实际上揭示了模块课程的几个特点:一是要“破”,即原来完整的职业领域内容按照某一维度进行划分,形成若干部分;二是要“整”,即这种划分不是随意的划分,而是要保证每一个部分的内容独立完整,自成体系;三是要“联”,即在一定范围内,这些模块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逻辑关联性。之所以要将这种“模块化”课程作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框架,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一)有利于校企协同育人的落地
学校和企业在实现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核心步骤就是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搭建。因为课程可以实现校企对人才定位的落地,也可以指导校企执行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但是,正如上文所述,学校和企业在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存在价值相悖之处,所以必须寻找一种可以顺利协调校企不同利益取向的方式,以平衡课程开发中的冲突。构建“模块化”课程就是一种调解冲突的方式。在“模块化”课程的框架里,学校和企业将把各自要求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模块化”处理,然后将学校和企业之间相同的模块进行整理与合并,除去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以外,根据学生的未来就业情况、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训条件、学校师资、企业师资等因素,权衡校企之间不同模块的比重。这种权衡可以实现定量层面的动态控制,且权衡的过程和结果清晰明了。在这种课程体系的框架下,学校和企业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在课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尤其是微观层面在部分模块中如何实现高效合作,进而也就将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此外,“模块化”课程结构的采用可以彻底打破“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并根据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关系来组织课程内容,从而真正建立能力范式课程体系。
(二)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计还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由于一所学校往往与不同的企业合作,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各不相同,且技术自身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在消费群体需求不断变迁、技术不断升级、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的后工业时代,学生需要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的前沿技术和相关资讯,以保证自己在毕业时能够满足企业最新的用人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往往很难变动,即使有所变动也是在操作层面增加小部分知识,这些临时增加和删减的部分很难与原有的课程体系相融合,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实际上,这种静态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已经与现代学徒制产生了矛盾,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如果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课程内容的更新将变得更为便捷和有效。企业如果需要增加特殊模块,则可以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直接增添,这种增添既不会影响原有模块体系的完整性,也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个模块与其他模块和模块群的关系,既在知识层面实现了量的扩展,也在应用层面实现了功能定位。这种课程内容动态更新的形式不仅可行,也贴合现代学徒制“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理念和诉求。
(三)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当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合作框架下达成的是“一对一”的合作协议,合作的模式往往是通过“订单班”的形式开展,学生在进入订单班后从训练到就业都将自始至终与一个企业接触。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企业所需要的各类技术知识,融入特定的企业文化,更有利于单向就业。但问题在于,如果进入学徒制班级的学生最后没有被企业录取,那么学生所学习的“企业特色”的技术知识就成为其今后就业的限制。即使学生最后被合作企业录取,其今后的转岗也可能会被在校期间所学习的定制化知识限制。所以,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校企深度合作不仅要解决企业对合格员工的需求,还要解决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双创”的大环境下,学生不仅要在多元情境的工作场所胜任日益复杂的岗位任务,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业基础知识,以拓宽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渠道。“模块化”课程则可以实现这一诉求。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兴趣选择相应的模块,以补充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短板,选择后的模块既可以被整合进现有的学生课程体系之中,也可以作为专业精深发展的发展性模块独立设计。学校与企业、行业,乃至社区、政府联合开发具有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模块库供学生选择,这种模块库既可以在一定的教学学院内共享,也可以在全校乃至更大范围内由学生共享。通过模块库的构建和学生学习模块的自主选择对接,以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多元化发展,充分照顾学生的就业、创业和自我发展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基于“模块化”课程的基本特征和优势,现代学徒制“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开发应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徒制在试点过程中的经验与现实进行进一步完善,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内部系统、内外沟通、外部灵活”的课程体系架构。
(一)宏观模块设计——课程模块的宏观分类
“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的第一步工作是要明确不同课程模块的基本性质和功能,进而对其进行宏观层面的分类。这种分类既是为了清晰课程模块设置的定位,也是为了提供课时分配的基本依据。就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过程和目的而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基础性模块、核心模块、企业特色模块与发展模块。基础性模块是涉及学生人格发展与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模块,是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实现情境化学习和精深学习的前提。这一模块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核心模块是学生职业能力核心部分组成的内容模块,是学生专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核心部分。这一模块需要企业的深度介入与协同开发,并在实施上侧重企业真实情境的融入。一般而言,这一模块指的是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企业特色模块是除去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以外,企业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特殊能力与素质模块。不同企业在设备使用、技术文化、工作技巧、管理模式上有所区别,所以企业会根据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设计部分模块,以提升学生的企业对口性,帮助学生尽快融入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之中。发展模块是为全体学生制定的、拓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模块,包括创业模块、拓展岗位模块、生涯指导模块等。四大类别的模块共同构成了现代学徒制“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微观模块设计——课程模块的具体设计
在明确了四个大类的模块后,不同的课程模块设计主体要根据不同大类的基本特点和功能设计模块。设计时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一是每个模块要保持其独立性,“有头有尾”。学生在学习了某一个模块后要能够掌握一个工作任务或能力点,进而能够独立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或某一个技能动作。二是每个模块的容量不能太小或太大。太小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过程更为烦琐,学习的知识偏零碎化而不成体系;太大则容易导致学生单元式学习任务过重而影响学习效果。较好的容量是能够按照1课时进行设计,部分较为复杂的模块可以适当延长若干课时,但尽量能够保证在1~2天完成。三是课程模块的开发要多方参与和协调。基础性模块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核心模块和企业特色模块由企业主导,学校参与,通过学校和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让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要素,如关系、对象和设备之间形成联系,从而形成较高的职业能力;发展模块由学校主导,学生、企业、行业乃至政府部门共同参与,要充分考虑学生与社群的意见。四是模块内部要包含若干部分,如学习内容、学习与教学方法、学习资料、评测材料等,类似于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学习包”。这样,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模块的过程中可以有充分的资料供交流和發挥,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自学。开发的过程可以参照DACUM课程开发模式,对一个具体的岗位进行职业分析,每个岗位需要的能力大致由10个一级能力组成,每个一级能力又分解为若干个二级能力。每一个二级能力所需要的工作步骤、工具、知识、态度、标准等内容,就是一个模块的内容,可称之为能力模块。
(三)模块连接设计——多元化的模块衔接机制
模块设计完毕后,就进入模块间的衔接环节。衔接机制的构建会让所有模块形成一个可供自由选择的模块库,让模块真正投入到实际使用当中。模块的衔接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衔接模式。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科学地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因此,衔接模式可以按照工作领域进行衔接。例如,服装设计中主要包括定位分析、陈设设计、花型设计、配色设计、工艺设计、配饰设计、款式设计、包装设计等工作领域,每个工作领域可以统领一部分课程模块(一级模块),如“陈设设计”可以分为流行趋势分析、图纸分析、风格定位、材质分析、色调定位、创意搭配等若干模块。这些模块按照大致的工作流程组合为一个二级模块。不同的二级模块可以按照工作流程等逻辑体系组合成一个三级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并非创新之举,但很多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将“模块化”课程设计成与原有课程体系十分相似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只是在表面上实现了课程向模块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追求的课程体系更加灵活一体,真正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与生涯发展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6
[2]周勇.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D/OL].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2018-01-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08&filename=2008048307.nh&v=MTg1OTJGeW5rVkx2UFYxMjdGck84
RnRMTXFKRWJQ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xLZlpPZHI=.
[3]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1).
[4]蒋乃平.模块化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1(28).
[5]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15).